以精准农业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21
/ 2

以精准农业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宋昌林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青岗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菏泽 274400

摘要:精准农业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农产品的产量、质量,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然而,我国农业的小规模种植特点制约了精准农业的应用,中国农民对精准农业的接受度普遍不高,前期的大量投资也制约了精准农业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为推动精准农业发展,中国应破除土地流转制约因素,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提供多元化的沟通合作平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支农资金由扶贫领域逐步转移到精准农业领域,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精准农业;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生产发展资金

一、精准农业有助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精准农业就可以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破口。由于精准农业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精准农业将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 精准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精准农业田间信息采集系统的目标是获得亚米级尺度的土壤形状、作物生长参数等情况调整农田水肥、播种、植保、耕作等,这不仅可以节约人工成本,而且可以为农产品的生长提供最合适的投入量,从而会减少农肥投入量的浪费;另外一方面,田间信息采集技术,如遥感技术等还可以通过图像推断土壤有机物含量和土壤持水量等,为农产品生长提供最适宜的环境而使得产量增加,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不仅如此,精准农业还可以通过先进技术控制产品品质,根据农产品质量和特征,与销售系统联合,针对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偏好实现产品产地输出,设计更合理的销售方案,如将不同品质的产品作不同的标价处理、将不同口味的产品销往不同的地区、与某些产品搭配销售等方式,在增加产品销量、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给消费者提供更满意的消费体验。不少实证研究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精准农业确实可以增加收益。

2. 精准农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目前,农田信息管理与分析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将农田信息获取技术取得的农田信息综合起来,将土壤、作物、气象、土地历史及水分运动、溶质运移、农药渗漏、作物生长、土壤侵蚀等各种模拟模型与专家知识和推理有机整合,产生支持定位实施的“农作处方”。由于精准农业可以实现水、肥料、杀虫剂的精准投入,因此可以在保证作物良好生长的前提下,实现农田自动化耕作,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中国推广精准农业的制约因素

1. 小规模种植制约了精准农业的应用。从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来看,精准农业在中国温室和养殖等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受制于中国农田类型的多样化和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种植特点的制约,精准农业在大田应用等方面发展仍然较慢。一方面,中国农田类型多样化特征明显。2015年中国优等地面积仅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9%;另一方面,中国农田零碎耕作现象较为普遍。虽然精准农业的目标是将精准度锁定在亚米级别,但是目前的精准程度还远未达到。在精准农业技术水平的限制下,中国多样化的土地类型和零碎化的耕作特点导致中国缺少推广精准农业的内生动力。

2. 中国农民对精准农业接受度不高。目前中国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除规模化经营的大型农业企业外,大部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民无法掌握应用精准农业技术的必要信息,也不具备创新精神。且从中国农村实际调研情况来看,中西部地区农村农民的年龄偏大,这进一步加剧了精准农业技术的推广难度。在2000年后出现的大规模“打工潮”使得中西部农村农业人口大量外流,“半耕半工”家计模式普遍存在。鉴于打工收入普遍高于务农收入,农村家庭中的青壮年往往选择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务农的多为老年人,由此形成了“老人农业”。不少学者认为,老人农业的“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粗放经营严重,规模普遍较小”,且他们普遍认为老人思想保守、知识结构陈旧,指出“老人农业会逐渐衰落”。但是,笔者认为,从目前中国社会发展现状来看,“老人农业”在短期内并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相对于年轻人,老人确实思想更为保守,因此,对于“精准农业”的接受度相对更低。

3. 前期投入制约了精准农业的推广应用。精准农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其带来的收益并不是立竿见影的。通常来看,一个技术能否在市场上运用,就需要能给市场参与者提供利益。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精准农业的效益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民的私人收益,即农民因采用精准农业技术而获得的盈利能力的增长;二是可持续性收益,这一收益强调精准农业对私人和社会带来的双重收益,导致农业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保持在理想水平;三是对社会的环境效益,即由于精准农业技术导致的对环境破坏的减少。

三、我国推广精准农业的途径

1. 破除土地流转阻礙因素,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土地“三权分置”提倡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能够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是一种适应精准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制度。已有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资本化大规模土地流转市场,二是基于熟人社会的土地流转市场。在当前精准度水平不是特别发达的前提下,由于能够促进土地的规模化运作,资本化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方式与当前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更为契合。而基于熟人社会的土地流转市场则往往是基于人情基础的小规模、短时间的土地流转。虽然后者没有前者的收益高,但是农民却出于“保底”心态愿意在熟人社会内流转土地,以便自己在需要耕种时随时获得土地。因此,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受到制约,无法进行大规模耕种的原因,主要在于外出务工的农民缺乏对未来的稳定性预期。这种情况无疑给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设置了障碍,降低了土地经济效益。

2. 构建精准农业多元化支持平台。当前我国对“三农”问题关注度较高,“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各种惠农政策层出不穷;“三农”问题也是学者们热衷研究的对象,“三农”问题研究机构林立;“三农”问题更是人民群众深度关切的领域,广大农民对其寄予厚望。但是,目前我国的精准农业支持平台尚未建立,导致精准农业推广困难重重,进而阻碍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因此,我国应着力构建精准农业发展多元化支持平台。

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由于农民对精准农业的认识不足,农村大部分农民都从事着技术含量较低的纯体力劳动。如前文所述,“老人农业”对新技术并不排斥,非常善于“有样学样”。农民群体对“精准农业”的排斥主要源于信息的极度缺乏。因此,要促进“精准农业”在农村广泛应用,首要任务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首先,应该完善当前农村的基础教育,使得农民具有接受新技术的基本素质。其次,需要完善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以多元化沟通合作平台为依托,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业龙头企业、高校研究人员、农业技术咨询顾问等纳入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主体,培育一批有志于在农业领域大展手脚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使得这些群体成为精准农业的推广者和普通农民身边的“技术顾问”。最后,需要出台人才支持政策,通过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完善新型农民职业评定等方式提升农民群体的荣誉感,逐步改变社会各界对“三农”的刻板印象,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行业,让农村成为与城市无差异的居住选择,让农民成为有晋升空间的新型职业。通过人才支持政策鼓励普通群众了解“精准农业”,让高科技农业不再仅限于大型产业园,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普通农民心中。

4. 将支农资金由扶贫领域逐步转移到精准农业领域。当前我国农村资源流入的重点是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成为了农村工作重点,更多的资源都跟随精准脱贫政策流入农村。实现脱贫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需要保证脱贫人口不返贫。从长远来看,需要推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试点“精准农业”,并逐步将“精准农业”推广到全国,让“技术红利”福泽广大农村地区。要促进“精准农业”的快速发展,除了技术、信息和智力支持外,还需要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精准农业领域。一是要深入推进以高新科技和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加强农村生产发展资金的综合使用,不断加大农村生产发展资金在涉农转移支付中的比重,破除农民“买不起先进设备”“因前期投入而导致的农产品缺乏价格竞争力”等阻碍精准农业推广的因素;二是要完善以创新和绿色为导向的涉农融资政策。由于当前中国农民较为分散,我国可以进一步完善农业合作社融资政策,家庭农场和普通农民可以通过加入专业合作社获取资金,这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通过农业合作社加强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三是要畅通农业投资渠道,鼓励先进技术企业和风险投资者对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技术、实物、资金投资,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經营发展。

参考文献:

[1]STAFFORD J V.Implementing precision agricu- 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Research,2000,76(3):267-275.

[2]赵春江,等.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03,(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