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支循环与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疗效及转归的相关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8
/ 2

侧支循环与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疗效及转归的相关性分析

孟佑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 上海 202150

【摘要】目的:研究侧支循环与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疗效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

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0例于我院进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

闭塞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侧支循环状态将其分为循环不良组与循环良好组,研究侧支循环对于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转归影响。结果:基线NIHSS评分以及侧支循环评分均为临床转归中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对于给予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如果侧支循环情况良好则患者的伸进功能能够得到更好的改善,基线NIHSS评分与侧支循环评分是临床转归的重要影响因素,存在着相关性。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机械取栓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已经成为造成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一原因,75%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和精神痛苦,构成了沉重的经济及社会负担[1]。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需要给予患者尽早的治疗,早期的介入治疗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致死率与致残率,而且还能减小梗死病灶,对于患者的预后有着良好的影响。近年来,机械取栓已经成为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AIS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 AIS-LVO)的主要方法,因此,给予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有着十分有效的效果[1]。本次研究主要以侧支循环与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疗效及转归的相关性为主,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0例在我院行机械取栓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过诊断后均符合AIS的诊断标准,排除心肝肾功能衰竭者,精神障碍无法配合研究者,以及颅内出血患者。30例患者中,共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为45~63岁,平均年龄为(57.87±10.24)岁。

1.2方法

首先对所有发病在6小时时间窗内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通过头颅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后,对于NIHSS评分大于6分,且ASPECT评分大于6分的患者行急诊CTA检查或者直接行DSA脑血管造影检查。如检查发现为颅内大血管闭塞,对患者行机械取栓治疗。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右侧股动脉穿刺置鞘,8F导引导管置于颈内动脉岩段,路图下将中间导管头端抵达闭塞段近端,通过微导丝导引微导管通过闭塞处,微导管内手推造影剂证实位于血管真腔,取栓支架就位并释放,等待5分钟使支架与血栓充分融合后,将取栓支架与微导管一并拉出,同时保持中间导管负压抽吸,完成取栓过程。本研究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取栓次数均1-3次,术后前向血流mTICI 2a-3级,无严重血管痉挛的发生。术后即刻复查头颅CT均无颅内症状性脑出血,手术之后对患者的血压进行严格控制,并且给予患者抗凝,镇静,以及抗血小板等处理,以达到减少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临床转归相关影响因素。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对两组进行差异性研究,即比较组间均

数、率等的差异,可用的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非参数检验等,当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基线NIHSS评分以及侧支循环评分均为临床转归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见表1)

表1 患者的临床转归相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影响因素

B

S.E

P

Wald

95%C.I

Exp(B)

基线NIHSS评分

-0.467

0.246

0.047

4.078

0.392~0.978

0.623

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

-0.004

0.005

0.215

1.602

0.989~0.003

0.938

侧支循环评分

2.843

1.238

0.031

0.023

1.546~195.321

17.278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VT)在内的药物治疗。2015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5项国际多中心RCT研究(MR CLEAN[2],ESCAPE[3],REVASCAT[4],SWIFT PRIME[5],EXTEND IA[6])显示, AIS-LVO患者早期给予以机械取栓为代表的血管内治疗优于内科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从此机械取栓彻底改变了AIS的治疗规则。机械取栓已经成为AIS-LVO时间窗内主流的治疗方式。

机械取栓治疗AIS-LVO效果令人鼓舞,但也给人们带来很多困惑。根据文献报道,机械取栓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神经功能改善率[6],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病例为无效再通。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侧支循环是影响患者取栓术后功能改善的重要因素。对于侧支循环良好的患者来说神经功能能够得到更好的改善,而对于侧支循环不良的患者来说,神经功能改善更加困难。基线NIHSS评分与侧支循环评分都与患者的临床转归存在相关性,NIHSS评分低且侧支循环评分高的患者更容易通过机械取栓获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侧支循环状态,能够有效达到研究的目的,发现临床转归的相关性。侧支循环状态不仅影响机械取栓等血管内治疗的决策与筛选,更重要的是,对于超时间窗患者,良好的侧支循环是机械取栓的前提和术后获益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吉训明, 范一木, 史怀璋等.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导规范. 2015.05.

2. Berkhemer OA, Fransen PS, Beumer D,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intraarterial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N Engl J Med, 2015, 372(1): 11-20.

3. Goyal M, Demchuk AM, Menon BK, et al. Randomized assessment of rapi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N Engl J Med, 2015, 372(11): 1019-1030.

4. Jovin TG, Chamorro A, Cobo E, et al. Thrombectomy with in 8 hours after symptom onset in ischem ic stroke. N Engl J Med, 2015, 372(24): 2296-2306.

5. Saver JL, Goyal M, Bonafe A, et al. Stent-retriever thrombectomy after intravenous t-PA vs. t-PA alone in stroke. N Engl J Med, 2015, 372(24): 2285-2295.

6. Campbell BC, Mitchell PJ, Kleinig TJ, et al. Endovascular therapy for ischemic stroke with perfusion-imaging selection. N Engl J Med, 2015, 372(11): 1009-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