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同步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的结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8
/ 2

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同步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的结果分析

张越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红十字中心血站检验科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血站运用血清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病毒抗体(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进行血清学标志物筛查,使输血后感染HBV、HCV、HIV 的风险大大降低。但是,血清转化窗口期是血清学检测发生“漏检”风险的最主要原因。 关键词: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

我国卫健委要求全国采供血机构从2016年1月1日开始必须采用高度敏感、特异的核酸扩增检测技术对HBV、HCV、HIV 病毒进行血液筛查;NAT能有效缩短检测“窗口期”,并检出因“隐匿性感染”及病毒变异等血清学方法无法检出的阳性血液,能有效降低输血传播病毒风险。

一、材料与方法

1.标本来源。血站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共33736人份。

2.方法。对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用ELISA法进行血清学检测。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丙肝)病毒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采用两种不同厂家试剂先后进行检测,两种试剂均有反应性,报告该样本血清学检测双试剂阳性;任一试剂有反应性则用该试剂双孔复试,双孔复试均有反应性或单孔有反应性,报告该样本血清学检测单试剂阳性;两种试剂均无反应性报告该样本血清学检测阴性。HIV阳性样本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证试验。丙氨酸转氨酶采用速率法检测,>50U/L 判定为不合格。血清学筛查试剂:HBsAg为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HCV抗体为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HIV 抗体为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核酸扩增检测采用带有分离胶的EDTA K2抗凝BD管离心,应用Cobas s 201核酸血液筛查系统混样模式,DNA、HCV RNA、HIV RNA三联6混样核酸检测,混样无反应性报告6个标本NAT阴性;6混样有反应性报告样本混样阳性,需进行单人份拆分检测,拆分无反应性报告阴性,拆分有反应性报告阳性项目及CT值。试剂盒与对照试剂盒,同时支持混样、拆分检测。

二、结果

33736人份标本中,合格标本33332例,不合格标本404 例。其中ALT 不合格占0.06%(20/33736),TP抗体不合格占0.23%(77/33 736),双试剂反应性44例,单试剂反应性33例。不合格标本中除去ALT、TP抗体不合格外,剩余标本中,血清学与核酸检测同时为有反应性95例;血清学为无反应性核酸检测为有反应性41例;血清学检测有反应性核酸检测无反应性173例。血清学与核酸同时无反应性33350例。ELISA联合核酸检测单试剂阳性4例,双试剂阴性41例。血清学阳性,其中国产与进口试剂双阳性占46.3%(124/268),单试剂阳性占53.7%(144/268)。HIV双试剂阳性10例标本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确认阳性。血清学阳性核酸检测阴性标本数173例,其中HBV 47例,双试剂阳性23例,单试剂阳性24例,HCV双试剂阳性10例,单试剂阳性93例。HIV 23例,均为单试剂阳性,占4.35%(1/23)。血清学阴性核酸检测阳性41份,且全部为HBVDNA阳性,未发现HCV RNA、HIV RNA 阳性样本。

三、讨论

检测结果可见,血清学和核酸检测均能筛查出不合格标本,但是两种检测手段检测出的阳性样本并不相同,其中仅有95例血清学与核酸检测同时阳性,阳性符合率仅为23.51%。同时核酸检测45例阳性样本中,41例为ELISA 双试剂阴性,4例为ELISA 单试剂阳性。虽然本研究未对血清学阳性、核酸检测阳性样本进行确认试验,也没进行相关病毒标志物的追踪检测,不能排除两者假阳性的可能。同时也存在病毒载量低,核酸检测不出导致假阴性的可能。因此认为,血清学与核酸检测应该形成互补,去掉任何一种检测,均有漏检的可能。去掉2遍酶免中的任一遍,均有确证阳性血液被漏检。从HBsAg试剂反应性与核酸结果符合率进一步说明核酸检测不能简单地替代血清学检测,两者在降低输血传播性疾病检测中是一种互补的关系。HIV检测的数据发现,血清学与核酸同时阳性均为双试剂阳性标本,没有发现血清学双试剂阳性而核酸未能检出的情况。同时血清学单试剂阳性样本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也均为阴性。这也说明核酸检测对HIV感染检出效果良好。由于检测标本数偏少,在增加核酸检测的同时是否可以去掉1遍酶免检测,需要更多的试验数据支持。33736人份样本中筛查出41份血清学阴性核酸阳性样本,且均为HBsAg漏检,其中包括窗口期感染、隐匿性乙肝或者是病毒核酸检测假阳性,还需进一步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及定期的追踪调查分析。血清学与核酸检测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1)方法学差异:血清学技术是以抗原、抗体为检测对象,当病原体入侵机体到免疫系统对其产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即所谓的“窗口期”。而核酸检测是直接以病原体核酸为检测对象,大大缩短窗口期;同时血清学检测灵敏度又低于核酸检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血清学筛查阴性样本能被核酸检测出来,即血清学漏检。与此同时,病原体在体内存在间歇现象,而抗体在机体内存在时间较长,这也导致部分样本核酸检测阴性而血清学检测阳性,即核酸检测漏检。2)隐匿性感染:隐匿性HBV 感染是指HBsAg阴性而在血清中可检测到低水平HBV DNA或肝组织检测出HBsAg或乙肝病毒核心抗原。而采供血机构乙型肝炎血清学筛查只对HBsAg进行检测,容易导致隐匿性乙肝的漏检,而核酸检测可以弥补隐匿性感染漏检的发生。3)免疫静默:机体对抗原进行识别、递呈、产生免疫应答需要健全的免疫应答体系,一旦免疫系统产生紊乱或免疫缺陷,不产生免疫应答,导致血清学检测的漏检,而核酸检测不受免疫静默的影响。4)病毒变异:血清学检测通过抗原或抗体对靶目标的识别,一旦靶目标发生突变或目标片段未被单克隆抗体所识别则容易造成漏检。而核酸检测引物和探针所识别的保守区域序列发生变异导致扩增效率下降,也容易导致漏检。5)其他因素:如药物的使用。发现1例治疗后的大三阳献血者,HBsAg阴性而核酸阳性。一些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干扰素的应用,抑制病毒核酸,容易造成核酸阴性而血清学阳性的现象。综上所述,血清学与核酸检测两种技术在降低输血传染性疾病检测中不是简单的互补。采供血机构在开展核酸检测的同时是否需要去掉1 遍ELISA,需要经过充分的评估验证,科学合理的选择检测模式,满足血液筛查工作的新需要。本研究存在的瑕疵正如作者在讨论中描述的“虽然本研究未对血清学阳性、核酸检测阳性样本进行确认试验,也没进行相关病毒标志物的追踪检测,不能排除两者假阳性的可能,同时也存在病毒载量低,核酸检测不出导致假阴性的可能。

结束语:血液病毒筛查的血清学方法与核酸检测方法应是互补的,我国应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血液病毒筛查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输血残余风险,保证血液安全。

参考文献

[1]黄绪慢.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HBVS区基因分析[D].医科大学,2017:1-57.

[2]安万新,邓雪莲,梁晓华,等.血液中心HBsAg阴性献血者HBV感染的确认与HBV核酸检出效率的评估[J].中国输血杂志,2018,27(3):268-273.

[3]高峰,张晰,王迅,等.血液病毒标志物两次检测模式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8,14(4):20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