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四基”构建道德与法治本真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7
/ 2

立足“四基”构建道德与法治本真课堂

张建华

河南省濮阳市中小学教育教研室 河南濮阳 457000,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小学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充分发展,继而实现德育教学的目标。本文着重论述构建“四基”教学模式,即基于教材,正确解读;基于目标,准确定位;基于生活,拓展教学;基于学生,以学定教,打造道德与法治本真课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四基 本真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特质的最重要时期,而道德与法治课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上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成为实现有效德育的主阵地。

本真课堂以尊重生命,遵循规律,追求真知,学做真人为理念,着眼于“本”和“真”,“本”是要“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本”“以发展为本”,“真”是“求真”“实践出真知”。这就要求教师不但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更要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一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打造扎实、朴实、真实的本真课堂,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活力,真正做到“本”和“真”?

一、基于教材,正确解读

2016年教育部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包括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重要要求。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使用教材时教师们一般存在两种极端:一是照本宣科,把教材作为唯一的参考范本;二是弃而不用,完全脱离教材,自己延伸拓展。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经过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严格审查,凝结了无数专家的智慧。教师对教材理解和领悟的深度决定了引领学生学习的高度。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必须正确解读新教材的设计思路与性质,才能抓住新教材的教育精髓。《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本课程的性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1]其特点是突出教育主题,强调活动体验,注重回归生活,使小学生感到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是顺理成章的,水到渠成的,使教材具有亲切感。道德与法治教材加强不同学科内容的联系,体现教材的综合性;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思想教育和文化进步的作用,突出本学科的思想教育价值和文化内涵。比如二年级上册《欢欢喜喜过国庆》一课定位于我们的节假日,但国庆节绝不仅仅意味着放假和游玩,教师教学要关注并放大国庆节背后的文化含义和由来,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发展为本”,促使智慧在本真课堂中生成。

基于目标,准确定位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材预先设计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这个效果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后综合素质发生的转变。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面对着有思想、有情感、有生命力的学生必须准确地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让目标引领教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导学——确定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学生学情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二是导教——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将实施的体验活动,帮助教师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三是导实践——引导学生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德育育人作用。如二年级下册《我的环保小搭档》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定的:一是知识与能力方面:了解身边的环保小搭档,能够从自身做起,争做环保小卫士;二是情感与态度方面: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激发学生从小保护环境的情感;三是行为与习惯方面:树立环保意识,养成低碳生活的好习惯;四是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图片、观看视频和调查讨论,清楚身边有哪些环保小搭档,从自身做起,争做环保小卫士。每一层面教学目标的设定都渗透到导学、导教、导实践环节,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陪伴他们的道德成长,促进他们以道德发展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地避免道德与法治课变成单纯的说教课,这也真正唤回学生“本真”,让儿童保持童心,养成善性,坚持真理,释放潜能。

基于生活,拓展教学

鲁洁教授在《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一文中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它是以生活为本,是为了生活,是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新课程的基础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以期使他们都已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经历有意义的教育生活”。

[2]因此,除了用好教材资源之外,道德与法治教师还要关注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即基于生活,拓展教学。

在道德与法治本真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生活,广泛搜集与教材主题内容相关的各种材料,选择合适的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冲破学校课堂的框架,打破时空的限制,拓展教学,让学生有最直观最真实的体验,不脱离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总之,教学活动需要哪里,哪里就是教学的阵地。教学《大自然,谢谢您》一课时,设置了“小手拉大手,追根溯源”活动,课前学生与家长一起行动,从自己的吃、穿、住、行、学习等方面追本溯源,寻找他们的“老家”,使课堂教学延伸到大自然中,提升了学生与自然共生活的美好感情;在讲《上学路上》这一课“路上的温暖”环节时,学生搜集了日常生活中家长志愿者护送学生过马路的照片、采访在马路上辛勤站岗的交警等等,把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和感受带进课堂,培养了学生感恩的情怀。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追求真知,学做真人,这也正是道德与法治本真课堂的落脚点。

基于学生,以学定教

《新课标》对教师的角色和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3]在道德与法治本真课堂中,教师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教学主题的困惑和疑虑,做到“基于学生,以学定教”。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生为本,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环节,同时将课堂活动的权力放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呈现一种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这样有利于老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了解最新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师的授课方法,最终实现本真课堂。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大家的“朋友”》一课时,在课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调查身边的“朋友”——公共设施,将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在上课之初,教师先从校内的公共设施入手,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公共设施的作用。学生依据所见所闻展示汇报自己身边的公共设施现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让学生讨论如何爱护身边的公共设施,顺势而导,开展了爱护公共设施宣誓活动。这样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增强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从而构建本真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满和谐、愉悦的情感,使课堂更具有生命活力,更注重生命成长的意义,教师也更加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和旺盛学习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基于教材,正确解读;基于目标,准确定位;基于生活,拓展教学;基于学生,以学定教是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本真课堂的有效模式,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3]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09).

注: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道德与法治本真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CJYC19100916)研究成果论文。

[作者:张建华,河南省濮阳市中小学教育教研室道德与法治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