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的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1
/ 2

品管圈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的效观察

王丹萍

陕西省人民医院 急诊外科 710068

【摘要】目的 观察品管圈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11月所收治的126例入院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且每组例数均为6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管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管理基础上增加品管圈活动。管理后,对比两组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发生烫伤占比为4.76%,发生皮肤撕脱伤占比为1.59%,发生药物外渗占比为1.59%,皮肤损伤率为7.94%,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皮肤损伤率的20.63%,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以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率,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皮肤损伤行为进行预见性判断,采取防范措施,加强各环节的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住院质量,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品管圈;皮肤损伤;发生率

医源性皮肤损伤是指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由于医护操作失误、医疗器械故障而导致的皮肤损伤[1]。由于患者身体各项机能下降,活动受限,病情危重都特点,在医院长期结束治疗,很容易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包括输液胶布的粘贴或撕脱损伤、张力性机械损伤、皮肤过敏、监护仪导线损伤、电极膜引起的损伤等等[2],医源性皮肤损伤给患者带来了二次伤害,容易引发医患矛盾,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强管理,有利于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因此,我院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1月所收治的126例入院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品管圈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的效果,具体论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11月所收治的126例入院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且每组例数均为6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管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管理基础上增加品管圈活动。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为(7-87)岁,平均年龄为(47±2.6)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为(9-90)岁,平均年龄为(39.5±1.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上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建立品管圈小组,小组人员有护士长1名,主任护师2名,助理护士4名。护士长负责统一管理圈内人员以及进行活动策划和落实工作质量。品管圈每周开1-2次会议,所有圈内成员汇报这段时间内发现医源性皮肤损伤的事件,以及发现的问题,组内共同讨论,采取相应的措施;由护士长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内容[3]

分析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1)烫伤,多数是因中药药熨和艾灸烫伤,护理人员未严格按照护理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药熨前没有控制好药包温度,药熨后压包,余温烫伤患者[4]。艾灸时燃烧后的艾叶灰烬掉落在患者皮肤上,发生烫伤。发生皮肤烫伤的患者多为老年患者,皮肤不敏感,烫后反应迟钝,不能及时进行处理。(2)皮肤撕脱伤,多发生在给患者进行敷贴时,由于护士操作不当或对患者的皮肤评估不到位导致的,老年人皮肤脆弱,又长期粘贴胶布,护理人员缺少防范意识。

1.3判定标准

分别记录患者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类型以及例数,皮肤损伤发生率=发生皮肤损伤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X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两组患者发生皮肤损伤情况对比。

观察组发生烫伤占比为4.76%,发生皮肤撕脱伤占比为1.59%,发生药物外渗占比为1.59%,皮肤损伤率为7.94%,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皮肤损伤率的20.63%,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发生皮肤损伤情况对比

组别

例数(n)

烫伤(n/%)

皮肤撕脱伤(n/%)

药物外渗(n/%)

化学剂皮肤伤(n/%)

过床皮肤损伤(n/%)

皮肤损伤率(n/%)

对照组

63

6(9.52)

3(4.76)

2(3.17)

1(1.59)

1(1.59)

13(20.63)

观察组

63

3(4.76)

1(1.59)

1(1.59)

0(0.00)

0(0.00)

5(7.94)

X2

1.834

1.741

1.658

1.532

1.037

1.35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品管圈活动针对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制定相关防范护理措施,监督护理人员必须按照护理操作流程进程护理操作,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防范意识。经验不足的护士需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以防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事件,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普及医源性皮肤损伤知识,加强监督,一旦发现不适及时向医护人员进行反应[5]。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显著降低了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发生烫伤占比为4.76%,发生皮肤撕脱伤占比为1.59%,发生药物外渗占比为1.59%,皮肤损伤率为7.94%,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皮肤损伤率的20.63%,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品管圈活动可以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率,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皮肤损伤行为进行预见性判断,采取防范措施,加强各环节的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住院质量,缩短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陈洁,赵丽艳,赵丽丽.品管圈活动降低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效果观察[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9,36(06):494-496.

[2]吴利娜,孙晓敏,千冬维,赵艳,刘静.品管圈管理在培训护士综合素质提升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33):193-195.

[3]姜玲.品管圈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31):53-54.

[4]杨碧霞,林纯.品管圈降低电极片致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效果研究[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9,8(03):124-125.

[5]韦武燕,伍梦莹,谢寿燕,邓燕玲,唐健.品管圈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的效果[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03):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