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苔藓的皮肤病理变化和免疫荧光检查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1
/ 2

扁平苔藓的皮肤病理变化和免疫荧光检查的分析

田丽杰

铁力市中医院 黑龙江 铁力市 152500

【摘要】:目的针对扁平苔藓的皮肤病理变化和免疫荧光检查展开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19年8月收治的36例扁平苔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免疫荧光检查,对确诊的患者的皮肤病理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36例扁平苔藓患者中,

【关键词】:扁平苔藓;皮肤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检查

Analysis of skin pathology and immunofluorescence of lichen planus

[abstract] :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skin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immunofluorescence examination of lichen planus.Methods 36 patients with lichen planu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8 to August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ll the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and the skin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confirmed patients were analyzed and studied.Results among 36 patients with lichen planus,

【 key words 】 : lichen planus;Pathological changes of skin;Immunofluorescence examination

扁平苔藓是一种自限性的皮肤疾病,临床特征表现为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常伴有口腔黏膜损害症状。据统计,该疾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达0.5%~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36例扁平苔藓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采用免疫荧光检查,针对患者的皮肤病理变化展开细致分析探讨,现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6例扁平苔藓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12~64岁,其中有近82%的患者在30~70岁区间内;患者病程1周~20年,平均2.7年d;。36例患者中一般型8例,苔藓样药疹型及LE/扁平苔藓重叠综合征各4例,大疱型6例,线型3例,环形2例,其余肥厚型、萎缩型、毛囊型、点滴型、孤立型、光线型、糜烂型、色素型、口唇型各1例。所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1.2方法

考虑到本试验DIF、IIF均为阳性故做了抗体封闭试验,先用非荧光抗体与组织切片孵育,冲洗后再加入荧光抗体与组织切片孵育。FITC标记的抗人lgG、lgM、lgA、lgE、C3、Fib.抗人lgG、lgM、lgA、lgE、C3、Fib由Dako公司生产.

2结果

36份标本经普通病理(HP)确诊的有30份,确诊率为75%;经免疫荧光检查(IF)确诊的有29份,确诊率为72.5%。基底膜带(BMz)纤维蛋白原(Fib)的沉积很普遍,多呈纤维状或带状侵入表皮,其带型与皮损的新旧无关。在皮损周围的正常皮肤内未见有沉积。Ig、C3各有11例和10例在BMz中出现沉积,其中2例血清中检测出抗BMz抗体。胶样小体(CB)中IgM沉积频率最高,其次依次为IgG、IgA、C3、Fib。CB在IF中检出率(82.5%)远高于在HP中的检出率(45%),两者之间有统计学上差异(P<0.05)。一些特殊型扁平苔藓各有其病理特点。如①大疱型扁平苔藓:因界面广泛严重的液化变性,导致界面出现小的裂隙或表皮下水疱。IF检查BMz均有C3颗粒状沉积,另有2例IgG的线状沉积,Fib沉积5例。②LE/扁平苔藓重叠综合征:临床皮损主要有两类,一种是萎缩性斑片,病理表现多为LE组织相,另一种肥厚性或疣状斑块,病理符合扁平苔藓组织相。IF检查中,IgM、IgG伴C3沉积各1例,2例Fib线状沉积。③毛囊型扁平苔藓:组织学上除扁平苔藓基本组织学改变外,可见毛囊周围明显的淋巴细胞为主的带状浸润,IF检查中,Fib线状沉积也主要集中于毛囊周围。

同时还发现,当胶样小体数目增多时,在表真皮交界处可见到部分变性上皮样细胞,其胞浆呈嗜伊红性,胞核尚呈嗜碱性,有的较大,多数呈核固缩,少数呈和分裂像,可能是形成中的胶样小体。

3讨论

扁平苔藓的组织病理具有较特征性的改变,但随损害的不同时期而有所区别。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粒层增厚,常呈楔形;棘层不规则增生;表皮真皮交界处液化变性;偶有表皮下裂隙;表真皮交界处致密的淋巴细胞浸润,有时可见组织细胞;在表皮和真皮乳头层有角化不良细胞。由于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基底层的黑素细胞脱落,因此在真皮的上部有较多的黑素和噬黑素细胞。成熟的损害中淋巴细胞浸润较多,而陈旧性损害中浸润明显减少。

变异型扁平苔藓除了具有典型扁平苔藓的组织病理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肥厚型扁平苔藓通常有角化过度和棘层明显增厚,表皮突下伸,真皮纤维化;粘膜扁平苔藓通常有角化不全和上皮变薄。浆细胞浸润明显;毛发扁平苔藓起初是毛囊轴位及皮脂腺周围的单一核细胞的浸润,继之真皮乳头的空泡形成和基底膜的消失,毛囊、皮脂腺和毛鞘被破坏。

在本文36例中,HP、IF的诊断率分别为75%和72.5%。两者无统计学上的差异,如同时采用两种方法,诊断率可上升到95%。从本文结果来看,对只表现为紫红色扁平丘疹的早期皮损只需单纯做HP检查即可,但对糜烂、水疱、色素沉着、疣状斑块、萎缩等皮损的病人则需同时做IF检查。

本观察发现HP中的CB的多少并不能提示病情的轻重。在本组10例的组织切片中,虽然基底细胞广泛液化变性,却未能在HP中找到CB,相反另有4例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轻微,却在真上见到大量团状聚集的CB。

本文观察发现5例病程长达数年,但其HP却为扁平苔藓的早期特征。而也有4例只有数月病史,其HP的表现却与晚期扁平苔藓病理特点相符。在早期扁平苔藓的病理中,BMz多被严重破坏,而晚期的BMz多趋于完整,只有局灶性或点状液化变性伴管周淋巴细胞浸润和大量噬黑素细胞及CB。

综上所述,目前被认为是T细胞介导的疾病,其发病与发展可能与外周T细胞免疫功能失衡相关2,带状浸润的淋巴细胞参与了扁平苔藓的发生。但如果仅有淋巴细胞存在,除了早期扁平苔藓和某些特殊类型扁平苔藓(线状扁平苔藓病理无特殊、疣状扁平苔藓病程较长除外),为何见不到与之相对应明显的带状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和表皮层增厚。取而代之的是无明显的对应关系的片状或灶状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及楔形的表皮层增厚。由此推测淋巴细胞浸润可能并不是扁平苔藓发生的唯一因素,可能还有其它因素参与了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及表皮层楔形增厚的发生,并在扁平苔藓的发展过程中起了相对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婷婷,陈柳青,苏飞,董碧麟,覃莉.误诊为扁平苔藓的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12(7):843-845.

[2]丛林,杨蓉娅.甲扁平苔藓研究进展[J].2016,42(6):453-456.

[3]苏海辉,苑世萍,段志华,王晓艳.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在儿童皮肤扁平苔藓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6,49(6):42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