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07
/ 2

立足教材,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策略研究

何群

阜阳市颍上县鲁口镇中心小学 安徽阜阳 236228

摘要:中国传统农历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她不仅体现了孝老爱亲,家和事兴,崇尚正义等传统优秀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传承的载体和灵魂,通过开展《薄弱中小学基于网络平台开展农历节日主题活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策略研究》,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传统节日 传承优秀文化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有效载体,如何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优秀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如何让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体现在小学语文课上,我觉得要立足语文教学,以文本为抓手,以生活为资源,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把传统节日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从小热爱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1]

一、立足教材,激发兴趣,播下种子。

1.立意深远,统编教材,守住根本。在偏远农村孩子们心中,最喜欢的就是过节,因为在他们心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除了暑假外,放假就是过节,过节就是放假,就是吃喝玩乐,就是走走亲戚,一家人吃吃饭,说说话,买买新衣、玩具……孩子们读不到相关有益书籍,根本不了解每个传统节日真正内涵;偏远农村家长大多农民出身,为了生活长年奔波在外,也说不清楚传统节日内涵;作为偏远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如果教材没涉及,很少有老师会有意向孩子们渗透,以至于孩子们分不清哪些节日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大多数学生经常把西方节日同我国传统节日混为一谈,甚至长大了也分不清哪些是传统节日,不必说传统节日的来历及蕴含的正能量,更别说把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习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中华民族要坚持四个自信,尤其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延续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而我们的传统节日,更是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近年来,祖国发展不断提速,西方文化也迅速冲击着我国文化,让很多中国人迷失了我们应该坚守的传统文化,这也是统编语文教材的初衷之一。

2.立足教材,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浓厚兴趣。2017年部编版教材开始使用,到2019年秋,小学阶段已全面使用,每册教材对传统节日都有彰显,一至六年级语文教材中,都安排了一个单元的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如一年级语文第十课《端午粽》,二年级识字专题,三四年级古诗专题,五年级上册第九课《牛郎织女》,六年级古诗《清明》,课文《北京的春节》,让传统节日教育回归课堂的重要体现。学习这些内容,必然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传统节日文化的种子。

在学习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课文《端午粽》时,一年级同学年龄尚小,对事物的感知力刚刚起步,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教师用较直观的方式进行。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粽子为切入点,结合学生生活经历,让学生明白,原来我们端午节吃粽子是有原因的。此时,老师可因势利导,请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有关端午节的知识交流交流。于是端午节习俗有哪些?为什么有这些习俗?自然而然引出了端午节的来历,今天过端午节的意义等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践,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有效激发,心中迫切想要了解端午节,了解屈原,了解端午节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从而在幼小的心灵中萌发爱国之情。老师接着引导学生认识,节日有很多,但有一些节日是我们祖先一辈辈流传下来的,属于中国人特有的,有浓浓中国味的节日叫做传统节日。说一说你还知道我国哪些传统节日,从而激发孩子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索兴趣,也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深挖教材,整合延伸,生根发芽。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血脉,传统节日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文化思想的结晶,具有深远的内在意义。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将传统节日文化的精华,植根到孩子们心中,自觉生长出一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我们要以教材为出发点,深挖教材,整合延伸,借助信息平台,使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如学习古诗《望洞庭》,我开展了一个走近中秋的拓展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询问身边人、寻求网络,搜集挖掘中秋节深层文化。中秋在我国有着非常厚重的文化积淀。唐代中秋赏月、玩月就颇为盛行,北宋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更是盛行不衰。围绕着中秋,五百多年中还推出了“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了今天。“互联网+中秋节”,使得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中秋文化中包含着团圆、爱国等文化传统,互联网为中秋节增添了生动丰富的特色。中秋节与“互联网+”相结合,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带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互联网元素,促进更好的传承,语文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创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中国文明的意识,复兴中国文明的自信精神,涵养着13亿多炎黄儿女的文化自信。

[2]

根据不同传统节日特点,在不同的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我们的节日我来说”,通过活动述说节日的来历、习俗等内容;“我们的节日我来做”,通过活动,明确这个节日有哪些习俗,需要做哪些事;“我们的节日我来画”,通过活动把在节日中看到想到感受到的画下来,进行展示交流;“我们的节日我来诵”,通过吟诵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歌赋,更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文化自信;“我们的节日我来写”,通过活动,把心中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来,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培植出一颗爱亲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文化种子。

三、联系生活,主动实践,开花结果

要让传统节日文化在学生生活中传承,教师要结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循循善诱,让学生主动过好这些节日,弄懂传统节日的深层内涵,懂得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神,从内心深处感知节日文化与内涵,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无穷魅力。在2019年寒假前,我们课题组就有意识地布置了一个主题实践作业,让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关注春节看到的,听到的传统文化。2019年春季学期正式上课后,我的第一节语文课就是检查同学们的完成情况,让大家回忆一下在这个春节里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知道的。学生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说看见买灯笼和大人贴春联,看春晚;听见各种鞭炮声;做的事有给长辈拜年,说吉祥话,吃团圆饭,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热闹场面……我们就顺势让学生换位思考,春节大都是全家人集体行动,热热闹闹的,这就说明这春节所代表的意义是团圆,幸福吉祥的家文化、民族文化。孩子们说得可高兴了,一个个涨红了小脸,畅所欲言。我就趁机告诉他们,其实大家说的这些高兴的事情,就是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心的同学还查阅了春节的来历及涵义,这样一分享,有血有肉,学习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仅知道了春节,了解了春节的习俗,更懂得了中国人之所以重视春节,是因为春节凝聚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人的思念,情感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悄然达成了。

中国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渗透和熏陶,是光荣而神圣的使命,相信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活动,必能培养孩子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对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从而使中华传统节日优秀文化星火相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曹雪丽.传统文化素材面成荣与核心素养关系及应用策略研究——以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09):72-74.

[2]达煜琪《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节日渗透的策略和方法》《新课程》2016(3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