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3-10
/ 2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冯小燕

湘潭市中心医院 湖南 湘潭 4111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5例新生儿重症肺炎病例分为对照组(13例)与实验组(12例),两组均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用PS,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OI、a/A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时实验组OI、a/APO2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更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24h、48h、72h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SP-B浓度更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效果确切,有利于内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成,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重症肺炎;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效果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群体中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属多种细菌或者病毒感染所致,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目前临床多采用机械通气、抗生素以及呼吸道清理等常规方法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本研究以机械通气治疗的12例新生儿重症肺炎病例为对照,探讨分析了PS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入我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25例新生儿重症肺炎病例纳入本次研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中男7例,女5例;胎龄37~42周,平均胎龄(39.4±1.7)周;其中4例为自然分娩,8例为剖宫产。实验组男9例,女4例;胎龄37~41周,平均胎龄(38.8±1.5)周;其中5例为自然分娩,8例为剖宫产。两组病例性别、胎龄等基线资料分布均衡,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儿均采取机械通气治疗,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呼吸频率不超过40~50次/min-1,吸气峰压和呼气末正压分别不超过20~22cmH2O、3~4 cmH2O,吸气时间维持在0.50~0.60s,氧浓度设定在30%。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经气管内给予PS(商品名固尔苏,由意大利凯西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治疗,给药剂量为100mg/kg-1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h时检测两组氧合指数(OI)、动脉/肺泡氧分压(a/APO2)比值,采集1ml肺泡灌洗液检测治疗前、治疗后0h、24h、48h、72h时的肺表面活性蛋白B(SP-B)浓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P<0.05时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OI、a/APO2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OI、a/APO2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对比(x±s)

组别

例数(n)

OI

a/APO2

治疗前

治疗后24h

治疗前

治疗后24h

对照组

13

15.792±0.413

13.774±0.824

0.121±0.039

0.270±0.009

实验组

12

15.881±0.463

11.863±0.612a

0.122±0.035

0.324±0.023a

注:两组数据对比aP<0.05

2.2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对比见表2。

表2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对比(x±s,h)

组别

例数(n)

机械通气时间

氧暴露时间

对照组

13

140.22±14.37

115.46±18.23

实验组

12

122.25±16.81a

81.22±5.79a

注:两组数据对比aP<0.05

2.3 不同时点两组支气管肺泡灌液中SP-B浓度对比见表3。

表3 不同时点两组支气管肺泡灌液中SP-B浓度对比(x±s,ng·ml

-1

组别

例数(n)

0h

24h

48h

72h

对照组

13

21.441±0.994

28.355±0.746

30.493±1.332

26.854±0.955

实验组

12

21.229±0.871

72.209±0.885a

40.139±0.668a

30.280±0.534a

注:两组数据对比aP<0.05

3 讨论

OI与a/APO2两项指标对于人体肺脏换气功能有良好而具体的反映,其中OI是氧气经肺进入动脉血的肺氧合障碍的良好体现,a/APO2则对动脉血和肺泡二者之间氧分压的差异有全面的反映。越高的a/APO2越高,预示氧合指数越小,说明肺氧合功能更佳。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4h时实验组a/APO2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氧合指数仅为(11.863±0.612),远低于同期对照组的(13.774±0.824),说明肺表面活性物质可快速纠正患儿氧合状态,缓解肺部因长时间机械通气而受到的损伤,大大降低了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以及肺不张等并发症发生率[2]。在外源性PS的支持下,人体PS代谢增强,肺泡间隙内不再有更多的蛋白渗入,缓解机械通气引起的肺和气道损害。本次研究还发现,实验组氧暴露时间以及机械通气用时更短,分析认为可能在于补充外源性PS后肺表面张力降低,肺顺应性增强,氧合状态显著改善,早期瀑布式炎症级联反应中断,大大缩短了机械通气时间。此外,本研究中实验组肺泡灌洗液中SP-B浓度在治疗后24h、48h以及72h时明显升高,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也证实了外源性PS有利于促进内源性PS生成,这与既往文献报道[3]相符。

综上所述,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效果确切,有利于内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成,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订)(上)[J].中华儿科杂志,2013,51(10):745-752.

[2]付素珍.重症肺炎患儿血清电解质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5):1212-1213.

[3]杜金华,李玉清.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小儿重症肺炎28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