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化条件下装备维修保障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1-14
/ 2

实战化条件下装备维修保障探析

涂艳 1 杨朋 2

34220119800920****2. 61043119841229****

摘要:当前,军事训练不断向实战化靠拢,训练强度越来越大,实兵实弹演习任务越来越重,装备动用日益频繁,装备损坏率也在无形中增加,维修保障也越来越充满“战味”,不同于平时装备维修的层级提交报告、维修时间宽松、“车间式”维修的实际,战场快速抢修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当前实战化条件下装备维修保障的特点、现状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了相关探析。

关键词:实战化;维修;保障

随着实战化训练的展开,装备建设步伐加快,一大批技术含量高、保障能力强的装备逐步运用到抢险救灾、处突、维稳等重大非战斗军事任务中。然而与此同时,装备维修保障任务重、难度大以及维修保障力量不足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因此,探索实战化条件下装备维修保障尤为重要。

一、实战化条件下装备维修保障的特点

(一)多元化维修保障

战场装备维修保障力量既有军队建制内的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又有地方的装备科研机构和有关院校的保障力量,专业门类多,技术性强,来源广泛,对所有参战部队既要实施通用装备维修保障,又要实施专用装备维修保障,实施起来十分复杂。 (二)装备技术高新,保障难度增大

随着大量信息装备投入战场,装备维修保障的对象、内容和环境具有技术密集的特点,装备维修保障的战场环境也必将发生重大变化。信息装备结构复杂、整体性强、精准度高等自身性能特点,决定了保障有更强的依赖性。同时在高度透明的信息战场,装备的损坏率大大提高,保障任务空前加重,保障难度进一步增大。 (三)装备维修保障力量战场生存环境复杂

高技术新装备具有全纵深、全时空、全天候的精确打击能力,打击装备维修保障力量、破坏保障潜力成为达成战略战役目的的重要手段,装备维修保障机构必将成为敌人重点打击的目标。各种高技术侦查情报系统的综合运用使装备维修保障机构目标几乎处于透明,一旦被发现,就意味着被消灭。装备维修保障数据库更是成为敌方软杀伤的着力点,一旦装备维修保障数据库内容被更改或丢失,将给装备维修保障造成重大损失,因此,装备维修保障力量战场生存能力面临巨大威胁。

二、实战化条件下装备维修保障的现状 现阶段新装备的发展水平突飞猛进,我军装备维修发展的水平跟不上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在一定范围内已经成为制约装备发展、影响部队战斗力的主要因素。

(一)新装备维修保障难度增大

国产新型装备维修保障配套建设差距大,保障设备不配套,技术资料不完整,致使保障困难增大。引进装备维修保障水平低,部件、附件研究仿制工作进展不快,保障技术消化吸收、改装培训和技术攻关困难较多。

(二)装备维修保障模式滞后 现行体制下,主要方向、重点地区装备维修的区域化、联合化保障体制尚未建立,维修保障力量难以形成规模。另外,定时计划维修不能有效地保持或恢复装备规定的即时技术状态,装备的维修频率增加,可靠性不断下降,故障越修越多,装备质量越来越差。 (三)装备维修保障力量薄弱 新形势下,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由分散、功能单一向精简高效、集约合成转变,向智能、高新技术转变。而目前,装备维修人员还面临单一维修保障多、复合维修保障少,维修力量有限,人装结合还不够熟练等现实问题。面对实战时,很多人员面对高难度维修保障工作,心理素质变差。加之缺乏研究学习相关高端保障技术,其维修手段明显滞后于装备发展。综合保障、机动保障水平低,使现有的维修力量显得薄弱。

三、对实战化条件下装备维修保障的几点思考 要打赢实战化条件下装备维修保障效率高的战争,就必须着眼新时代装备维修保障转型重塑,找准维修保障新特征、理清维修保障新模式,精细释放装备维修保障内生动力,积极探索装备维修保障新效能,最终圆满完成实战条件下维修保障任务。 (一)科学谋划,推进装备维修向实战化、一体化发展

随着实战化的强势推进,要着眼现实需求,研究符合当前实战化条件下的规律,从前瞻性、实践性出发,科学谋划,建立适应实战化、一体化作战的装备维修保障机制,并出台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来确保装备维修保障机制的正常运行,使整个维修保障在科学规范的机制之内,确保维修保障任务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为完成作战任务提供坚强的后盾。 (二)坚持以信息化为主导,使维修保障向智能化发展

主要是借助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和信息化战场态势,自动化检测、修复为主体提高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军民技术,以智能化、通用化、系列化和组合化为发展方向,用智能保障装备和抢修工具,逐步提高指挥手段、检测手段、抢修手段的智能程度。在未来战场,高效能、多用途和系列化的抢救、抢修、抢供工具会也来越多、作用也会也来越大,装备维修保障的智能化程度必然会越来越高。

(三)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提升装备维修保障能力

突出军民融合的桥梁作用,加强军地信息沟通,充分挖掘地方维修力量的潜力,搞好装备维修,达到真正利用民力保障,发挥民力的巨大作用。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党和国家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未来装备维修保障发展的重要方向,要抓住机会利用这个平台,建设适应实战化需求的军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体系。 (四)贴合实际需求,建立区域性装备维修中心 随着国内外敌对势力越来越猛烈,我国周边环境一直处于遭受威胁的状态,要确保一旦发生战争装备维修保障能及时到位,就要着眼实际情况,在重点区域建立区域性装备维修保障中心,以保障实战化条件下各种战损装备的高效维修。

(五)着眼科技发展,大力加强装备维修人才队伍建设 着眼高科技迅猛发展,加强装备维修人才队伍建设,必须要进一步积极探索和研究实战化条件下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律,结合实际,超前谋划,统筹考虑,扎实推进,才能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精通各项业务的人才队伍,为装备维修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解旭红.基于实战化条件下人民防空装备体系管理能力建设[J].国防科技,2014(5):24―26. [2]卢利华.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探论[J].战略研究,2013(5):19―23. [3]王大刚.关于构建军械装备军民融合式维修保障体系的认识与思考[J].通用装备保障,2012(1):7-9. [4]赵中华,王金生,王晓鹏等.建立区域性卫生装备维修中心的可行性研究[J].人民军医,2015(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