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文化课外活动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1-14
/ 2

农村小学数学文化课外活动探析

肖尊芳

重庆市巫山县抱龙小学

摘要:数学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独特的思维特征、观点理念、语言特色、辩证方法,在将数学文化引入小学课外活动中时,可以借助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体系、锻炼学生数学问题应对技能、强化学生思维逻辑,以此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在研究数学文化改进农村小学数学文化课外活动教学价值的问题上,本文从弊端浅析及应用策略两方面展开综合探讨。

关键词:数学文化;课外活动;教学弊端;应用策略

引言

由于经济基础、改革动力等方面影响,农村小学体系发展较为滞后,课外活动存在教学价值薄弱的现状,为尽可能有效的改进农村数学课外活动教学环境,可从数学文化渗透的角度出发,综合增前数学课外活动教学效能。数学文化本身是对数学特有的思维特征、观点理念、语言特色、辩证方法等的有效结合,在具体应用时,需要对这些特有元素高度重视,尽可能的保障数学文化渗透效果。

数学文化渗透时候的课外活动教学弊端

无法将数学数理逻辑应用到课外活动中

数学数理逻辑是以计算、证明等为基础,延伸出的推导过程,数理逻辑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渐进掌握数学知识体系,在应对数学问题时,可以本从数理运算,结合数学推导方法、步骤等从容应对。从农村小学课外活动来看,活动形式缺乏规律性、探究性、引导性,学生展开课外活动时,不仅对数理运算无法认知、掌握,也不能锻炼思维推导的环环相扣,造成课外活动数学文化渗透不佳,教学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无法将客观发展规律理念应用到课外活动中

某种程度上来看,数学作为形式科学的一部分,在观察真实世界上具备系统、严谨、可计量的模型,对周遭世界的认知理念呈现客观、规律发展特点。从农村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来看,活动形式及内容无法有效形成学生客观认知、规律发展理念,课外活动的教学价值无法被充分的发挥出来。

无法将精确化的语言特色应用到课外活动中

数学语言具备精确化特征,学生探究数理特征时,需要怀揣精确性语言,以精确性思维、精确性推导、精确性结论、精确性描述应对数学问题。从农村课外活动来看,课外活动形式、内容缺乏有效引导,精确性观念的形成巩固缺乏合适的课外活动支持,课外活动数学文化渗透效果不佳。

无法将数学辩证方法应用到课外活动中

可运用于数学活动中的辩证方法包括两分法、矛盾法、过程法、联系法、实践法,可在解析不同数学现象或数理关系时,帮助学生以更加客观、逻辑、科学、高效姿态应对。从农村课外活动上来看,在该方面存在功能缺失,无法有效的引导学生以数学视角,辩证事物之间的关联,鉴于此,可在数学活动改进时,将数学辩证方法有机的融入进去。

改进农村小学数学文化课外活动教学效能策略

将数学数理逻辑应用到课外活动中

数学数理逻辑是以计算、证明等为基础,延伸出的推导过程,在锻炼学生逻辑思维时,需要对学生逻辑意识、计算基础、证明手段展开培养活动。从逻辑思维意识来看,课外活动首先应具备目的性、可观测性、数学知识关联性,从学生所学的知识基础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以既定的解题思路,完成课外活动的某项目标,展开逻辑推导活动时,促进学生逻辑意识形成及巩固,其次,逻辑意识具备主观性,学生是否具备逻辑意识,与学生数学思维观念存在较大的联系,教师要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现数理逻辑的价值,改观学生对数理逻辑的看法,以此为学生逻辑意识的形成提供温床;最后,将课堂教学学生逻辑意识与课外活动逻辑意识引导有机结合,教师可以以课外活动为具体例子,向学生展现逻辑思维的价值,也可以借助课堂教学,普及、引导、深化学生逻辑思维知识体系,以此强化学生数理逻辑意识。

将客观发展规律理念应用到课外活动中

在运用客观发展规律理念时,可从客观视角、规律发展两方面展开具体应用。从客观视角来看,小学生生活阅历较少,对周遭世界的认知、干涉,主观意识较为浓重,这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形成,具体举措:首先,教师可在课外活动之前,直接向学生说明客观性原则,启发、教育学生用客观视角看待、解决问题,其次,注重课外活动内容、形式的客观性,保证课外活动对学生客观理念的塑造效果,内容上,增强课外活动与学生周遭客体的关联程度,形式上,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客体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以外在视角认知周遭世界,向学生传递周遭现实世界客观存在,需要学生积极探索观念,借助此,增强学生客观性;最后,在组织课外活动时,教师要善于借助主观偏差风险规制手段,约束学生行为,迫使学生服从规则下,以规则、目的引导行为,而非使用主观臆测展开课外活动,考虑到学生创新思维需要,教师要帮助学生区分主观臆测与照搬照用的区别,明确规则是对行为规范、方向的限制,并没有对行为结果、行为模式产生绝对控制。

将精确化的语言特色应用到课外活动中

数学语言呈现精确性特色,对数学问题、数学现象的应对,多基于最优解、唯一解的推导,或采取精确性描述,规避歧义、双关、模糊语义的产生,鉴于此,首先,教师可以强化课外活动目的的唯一性,促使学生行为抉择方向汇集到同一节点上,取得最优解、唯一解;其次,激励学生数学现象描述的精确性,在阐述某种数学问题时,可以借助因为……所以……也可以是借助……可推论……以此增强学描述精确性;最后,精确性限制了表达多元性,为在该方面上保证学生创新意识,可借助结论多元性、问题分析多元性,让学生精确化某种观测视角向结论的推导过程,同时保证学生创新意识发展[3]

总结

在将数学文化应用于农村小学课外活动时,可从数学特有的思维特征、观点理念、语言特色、辩证方法四方面出发,增进课外活动数学文化底蕴及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王海华.关于农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思考[J].神州, 2016(36):79-79.

陈丽平.孟村县农村小学班级课外活动管理研究[D].

王苹.小学数学教学课外延伸阅读探析[J].新课程研究, 2016(12):108-109.

顾明珠.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4):106.

高健.浅议农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19(2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