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27
/ 2

探析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对策

杨晓燕

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介入手术室 241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行下腔静脉网置入术治疗后的护理方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7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下腔静脉过滤网置入术介入治疗,并按照治疗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92.3±8.2)明显高于参照组(78.2±6.3),实验组并发症发生概率(8.10%)明显低于参照组(27.02%),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行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介入治疗后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可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综合干预护理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属于血管外科常见疾病,极易发生不可逆转型损伤,从而导致肺栓塞与脑栓塞,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1]。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为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介入治疗,手术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性较高,但需要配合相应的护理对策,从而提升患者预后效果。本次将对行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介入治疗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对策进行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收治的下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74例作为实验观察对象,实验时间为2017年9月-2018年4月,按照治疗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实验组37例,参照组37例。参照组男女比例为20:17;年龄为30~70岁,年龄均值为(50.2±3.7)岁。实验组男女比例为21:16,年龄31~69岁,年龄均值为(49.2±3.6)岁。对两组患者的资料经科学对比,提示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可行性极强。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下腔静脉网置入术介入治疗。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主要护理内容为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如若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抢救措施,挽救患者生命;同时调节室内温湿度,营造良好的室内环境,并观察患者肢体皮肤颜色变化等。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护理干预方式如下:(1)术前护理:如若患者有吸烟等恶习,需禁止患者术前吸烟,以免尼古丁导致患者血液循环不畅,静脉收缩。其次要注重患者饮食,为其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保证身体营养均衡,让其在术前多食一些纤维素高的食物,例如新鲜的水果等,嘱咐患者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以免患者出现排便困难现象,不利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2)术后护理:让其卧床休息,不允许患者移动位置,大小便都需在床上进行,避免患者活动时引发肺栓塞。(3)特殊护理:让患者调整至平卧位,将患者肢体部位抬高至心脏20~30厘米处,并在下面放置松软的垫子,支撑患者下部,保持患者的舒适度,减轻患者疼痛,嘱咐患者禁止用手挤压疼痛部位,以免栓子脱落。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患者进行调查,要求每位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评分,评分为百分制,分数越高,证明护理满意度越高。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概率,评分越低证明并发症发生概率越低。

1.4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利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护理满意度)检验方式为t检验,表现形式为(5e056384b86ca_html_5e44f82bba2c502f.gif ±s),计数资料(穿刺部位血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检验方式为卡方检验,表现形式为(n,%),组间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详情见表1

1.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5e056384b86ca_html_5e44f82bba2c502f.gif±s

组别

例数

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

37

92.3±8.2

参照组

37

78.2±6.3

T

7.7058

P

0.0000

2.2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概率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于参照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详情见表2

2.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概率(n%

组别

例数

穿刺部位血肿

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并发症发生概率

实验组

37

1(2.70)

2(5.40)

0(0.00)

3(8.10)

参照组

37

4(10.81)

3(8.10)

3(8.10)

10(27.02)

X2

4.5725

P

0.0324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临床多发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因患者长期卧床,从而导致小腿深静脉形成血栓,如若病症较轻,患者常常会有肢体肿胀、色素沉着等症状,如若患者病症较重,则会导致患肢溃烂,从此失去劳动能力;并且极易引发肺栓塞,患者一旦发生肺栓塞,致死率较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下肢静脉滤网置入术介入治疗属于微创手术,安全性较高,使用人群较广,可有效预防肺栓塞,加快患者下腔静脉血液流通,属于临床常见治疗方式。但在治疗期间,患者易受到药物刺激,从而导致静脉内膜损伤,因此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需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制定综合性的护理方案,从手术开始至结束,全程进行护理,减轻患者疼痛,保证患者身体健康,减少手术对患者身体造成的伤害[2-5]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于参照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由此可见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优于常规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概率,进而提升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静娴,刘乃红.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对策[J].双足与保健,2019,28(02):83-84.

[2]宋瑞娟.探讨血栓性浅静脉炎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与治疗[J].双足与保健,2018,27(07):109+111.

[3]陈清环.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介入治疗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对策[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6,23(07):69-71.

[4]杨林芳.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护理[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1999(04):44.

[5]朱仕钦,李世英.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105例分析[J].四川医学,1981(05):28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