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效果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27
/ 2

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效果的影响

张咏

岳阳市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效果的影响。方法:在医院2016年9月至2019年7月期间诊治的帕金森病患者中选取104例作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将单纯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者设为对照组(n=52),将加行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者设为研究组(n=52),就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UPDRS量表评分、CSI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t=21.161、8.231、39.012、17.920,均P=0.000),其中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t=17.993、20.056,均P=0.000)。结论: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更佳,值得借鉴。

【关键词】超低频经颅磁刺激疗法;药物疗法;帕金森病;运动功能

近几年来,关于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更新,其中超低频经颅磁刺激疗法在本病治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相当部分病情严重的帕金森病患者经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后病情好转。因此,笔者主张在常规药物疗法联合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以进一步改善帕金森患者的运动功能,为证明其优越性,现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开展本组对照试验,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纳入帕金森病患者104例,纳入时间:2016年9月至2019年7月。(1)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在65周岁以上;②经体征与临床症状分析、病史查询等综合诊断为帕金森病,且患者存在程度不等的运动功能障碍;(2)排除标准:①合并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痴呆、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病变所致痴呆;②因代谢、营养缺乏所致痴呆者;③因其他原因导致运动功能障碍。

将治疗方案不同作为本组帕金森病患者的分组标准。对照组52例实行常规药物治疗:男25例,女27例;年龄为65~88岁,平均年龄为(80.84±2.19)岁;病程是2~19个月,平均病程是(11.68±2.47)个月;研究组52例加行超低频经颅磁刺激疗法:男24例,女28例;年龄为66~88岁,平均年龄为(80.91±2.05)岁;病程是3~19个月,平均病程是(11.77±2.35)个月;在病程、年龄以及性别分布等资料上,两组患者均保持了同质性(P>0.05),可作对比。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取多巴丝肼片(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30198;规格:0.25g*40s),每次0.125g,每日3次,口服,连续用药1个月。

研究组:在上述用药基础上联合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应用深圳市康立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KF-10超低频经颅磁刺激仪,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参考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运动障碍(32~35项)[1]评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运动功能障碍越严重。

(2)参考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SI)[2],通过评估患者腱反射、肌痉挛、肌张力,评价患者肌张力异常情况,总分是16分,分值越高,表示腱反射阻力越大、阵挛持续时间越长。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无序分类资料表示以%、实施c2检验,数值变量资料以(5e055deb99cc4_html_83ba4077644d6121.gif )表示,实施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UPDRS量表评分差异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UPDRS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其中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UPDRS量表评分比较(n=52,分,5e055deb99cc4_html_83ba4077644d6121.gif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研究组

37.66±3.94

25.34±1.45

21.161

0.000

对照组

37.81±3.54

32.79±2.61

8.231

0.000

t

0.204

17.993

P

0.419

0.000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SI量表评分差异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SI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其中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SI量表评分比较(n=52,分,5e055deb99cc4_html_83ba4077644d6121.gif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研究组

12.68±1.15

5.56±0.64

39.012

0.000

对照组

12.98±1.22

8.98±1.05

17.920

0.000

t

1.290

20.056

P

0.100

0.000

讨论

帕金森病作为源自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主要发生于老年前期或者老年期,患者普遍存在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质量[3]。目前,临床医师对于本病患者主要采取药物治疗,但单纯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有限,帕金森病患者中晚期,容易出现运动并发症,单纯的药物加减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容易产生耐药性,甚至出现抗拒用药情况[4]。因此,有必要辅助以其他治疗方法,其中以超低频经颅磁刺激疗法的应用频率最高,并在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方面取得非凡成就[5]

超低频经颅磁刺激疗法作为一种磁刺激技术,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均适用,其作用原理为:运用脉冲磁场穿透患者颅骨,作用于其大脑皮层,改变皮层上神经细胞膜电位,使其产生一种感应电流,最终影响神经电活动和脑内代谢活动,最终促使大脑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反应。笔者在本次研究中即应用该疗法治疗帕金森病,其对神经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可提高脑内多巴胺与多巴胺代谢产物浓度,促使甲状腺素活跃,修复受损神经,并抑制肌电位,降低患者震颤肌电位频率、幅度,改善其震颤体重,并增加脑内血流量,以上均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UPDRS量表、CSI量表均为评估帕金森病运动功能的客观工具,结果提示研究组运动功能功能恢复更佳。

综上: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在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方面效果突出,可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晓辉,陈国艳,徐萍,等.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2017,12(2):233-235.

[2] 吴少璞,李学,祁亚伟,等.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改善帕金森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的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9,41(5):338-343.

[3] 张恒,季荣霞,李佳. 经颅磁刺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疗效[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9,41(1):18-22.

[4] 郑秀琴,于苏文,崔红霞,等.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8,40(1):29-32.

[5] 胡晓辉,杨振宇,赵显超,等.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伴中重度不宁腿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2017,12(6):873-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