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中的阿 Q形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24
/ 2

论 <<阿 Q正传 >>中的阿 Q形象

钱坤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中学 234200

[摘 要]: “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一般赋予它以落后与不觉悟、畏强凌弱、忌讳缺点、保守、自贱、麻木与健忘等含义。在所谓社会学的深层意义上,它又被冠之以“自欺欺人”“卑弱”“奴才”等名称,甚至也是类似于“豁达”“不在乎”“看淡一切”等说法的反讽。它因此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标志而广招评论。然而阿Q“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它烙上了民族耻辱的极深印记。在帝国主义扩张浪潮不断冲击下,封建统治阶级日趋没落,现实环境使他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精神胜利法”正是这种病态心理的表现。通过对阿Q 形象从形式到内容的分析,使我们对鲁迅的写作有一个更深的体悟与理解、并认识到拯救国民的迫切性。

[关键词]: 阿Q 分析 形象 精神胜利法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绝非简单的摹写或照搬生活。<<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正体现了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原版的阿Q的,可当我们了解了阿Q之后,就会觉得他无处不在的存在于现实中,这就是因为阿Q形象所反映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并且他是真实的反映生活。所以,自从阿Q这一形象问世以来,便引起了许多人的研究与探讨,在研究与探讨的过程中,大家都喜用精神胜利法来概括阿Q形象,虽说这没有错,但我觉得这样概括很笼统,使人难以确切的理解其内容,有时还会误解的,所以要理解阿Q的形象,就要具体的分析精神胜利法。 所以,在分析阿Q形象时,就应该层层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做一个彻底的透视。我从两方面对精神胜利法进行分析,使大家对阿Q形象有一个确切的了解。

一 、表面上的精神胜利法

首先,阿Q是落后与不觉悟,自欺欺人的典型代表.在社会中, 阿Q受着最重的压迫与剥削应当团结兄弟起来反抗,但是,他们没有做到。他遭到赵太爷的毒打,感到有些忿忿,可是他转念一想:现在的世界太不象话,儿子打老子。这样,赵太爷倒成了他的儿子,回想起赵太爷平日的威风来,便没有了忿恨,反而为有这样的儿子而得意。当别人知道阿Q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的时候,就揪住他要他承认不是儿子打老子,而是人打畜生,这时阿Q便歪着头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你还不放么?”于是,他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了,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仿佛他自己也是状元了,于是他又心满意足,得胜似的走了。对待强者阿Q无力反抗,也无心反抗,可他又想取胜,因而只能在精神上聊以自慰,所以他就不断的自欺欺人,也就显得非常的落后与不觉悟。

其次,阿Q畏强凌弱。他受到地主豪绅的侮辱,不敢反抗,可他却把这种侮辱施加给比自己更弱更小者,在他们身上进行报复,从而得到发泄的目的。他采取的是一种“口讷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的处世哲学。他被赵太爷打了,不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不敢抗辩,而是从比他更弱者身上寻找补偿。他对王胡和小D的蔑视与大打出手,对老尼姑 、小尼姑的“视若草芥”,偷萝卜时对老尼姑的无赖口吻,在酒店前对小尼姑的敌忾与凌辱,都是阿Q欺软怕硬的表现。从表面上看,这是阿Q的一种心理作用,追求心理上的平衡,而不管这种追求是多么的可笑。所以在他的生活中就必定表现畏强凌弱。

最后,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表现为麻木与健忘。阿Q对所受侮辱的麻木健忘是惊人的。遭到赵太爷的毒打,挨了秀才的大竹杠和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他很快就忘却,“似乎到完结了一件事”,觉得这打是天经地义和应该的。

二 、外衣下的本质

阿Q精神胜利法的第一个原因(内质)就是他的心理作用,在他的头脑中,对待一切事物已经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在进行思维时,它会反复出现并形成规律。阿Q的心理定势是昏乱、怯弱、懒惰而巧滑。在阿Q的精神胜利法中,只有在失败的情况下,阿Q的心理定势不得不借助自己的瞒和骗,才得以完成,从而使这种心理定势沦为一种滑稽可笑的形式表现出来。

阿Q在心理活动前就已经预设好了心理活动的结果:对自己有利。对自己有利,既是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又决定着心理活动的趋势。对自己有利,既是心理活动的动力也是心理活动的目的。不管这利是多么微乎其微,甚至是多么可笑,只要他认为对自己有利,心理活动就是使自己得到这种利。利,始终贯穿于他心理活动的全过程,既是他心理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他心理活动的终结点。

为了达到得到利的目的,阿Q心理活动预设的策略是:两种、甚至是多种互不相容的是非标准同时使用,同时来认识、判断、评价同一事物,同一事件,哪种权衡标准对自己有利,就使用哪种标准,并且不断的变换权衡标准,实现预设的心理活动的目的:使自己得利,于是,心理活动展开的时候,阿Q可以在同一分钟里,以乡下人的权衡标准鄙薄城里人,又以城里人的权衡标准嘲笑乡下人。

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心理定势是相关的,但二者之间却不可用等号来连接,精神胜利法是心理定势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心理定势是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只有在失败的情况下心理定势才外化为精神胜利法。

阿Q精神胜利法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受奴隶意识的指使。

阿Q从来不把自己当人看,安于做奴隶,把做稳了奴隶视为最大的满足,而且在满足中,阿Q也会常常抓住时机,提高自己在奴隶中的地位。阿Q在赵太爷的儿子进秀才的报喜的锣声中,突然宣布自己也姓赵,虽然这种趋炎附势,既露骨又可笑,却仍然揭示了阿Q的奴隶心态:想借主子的光荣与威风,显示自己以优于别的奴隶,加固自己的奴隶地位,从而得到别的奴隶的尊重,甚至进而可以欺压别的奴隶。

阿Q 既然不把自己当人看,也就不可以把自己的同胞当人看,在阿Q 的心理,同是奴隶,却有分明的等级。他的这种意识,外在表现为畏强,阿Q 就具有这样的奴隶等级观念,这种观念已经渗透在他的骨髓。对主子或者比自己等级高或势力强的奴隶,阿Q 只能忍气吞声。然而,只要有可能,他就会欺负和伤害等级比他低的更卑更弱的“阶级兄弟”,也会把比他更不幸的同胞的痛苦和不幸,作为他取乐和发泄的对象。阿Q 头上的 ,成为闲人欺负他,那他取乐的材料,对此阿Q 只能怒目而视不敢反抗,因为他知道,行人各个比他强壮。他承认闲人拿比他们更弱的他取乐,同样都是处于奴隶意识。

当阿Q 被逼的连奴隶也做不成是,或者处于某种有利时机的时候,也会去反抗,然而,这种反抗,对阿Q 来说,只是实现实际的“彼可取而带之的野心,使自己取主子而带之,然后他自在的做奴隶是所受的各种苦楚和凌辱,变本加厉加在前主子和同他在一起受凌辱和受苦楚的同胞身上。阿Q 的反抗意识,是被几千年的封建君主极权制的政治生活方式严重扭曲了的畸形反抗。

通过以上对阿Q 形象有一个从形式到内容的分析,使我们对鲁迅的写作有一个更深的体悟与理解、并认识到拯救国民的迫切性。鲁迅先生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写道:“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阿Q就是在一个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病态的灵魂,由于挤压而扭曲变异的“阿Q相”正是长期饱受压迫和奴役的国民的劣根性的集中体现,阿Q这一形象常读常新,给我们留下无限的启迪和深沉的思考。实践证明,阿Q 形象已成为我国现代文学中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

参考资料

1.《呐 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2、余凤高《“心理分析”与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科技出版社,1987年。

3、李铁秀《精神的黑暗与虚无——“阿Q精神胜利法”解析》。

4、《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88,三联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