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24
/ 2

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

马 静

榆林市民间艺术研究院 陕省榆林 719000

摘要:陕北秧歌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陕北秧歌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更展示了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带有的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陕北秧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艺术舞台上绽放着绚丽的华彩。陕北民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其他的形式有一定的差异。陕北秧歌是中国民间艺术重要的体现,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更展示了中华人民的智慧创造。陕北秧歌具有一定的难度,它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需要逐渐传承才能真正使民间艺术实现广泛的流传。研究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就要充分认识到陕北秧歌的艺术魅力,通过对陕北秧歌的充分认知,更好地推进陕北秧歌在新时期的发展。

关键词:陕北秧歌;分类;传承发展

前言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艺术形式,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的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其中尤以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1陕北秧歌的分类

陕北秧歌按民间的习惯一般分为两类,大秧歌和踢场子两种。大秧歌是指在广阔地区进行的民众集体性活动,类似于广场舞一般,但是大秧歌与广场与相比,更加气势宏大,伴随着强劲的音乐节奏,动作越发矫健,给人以欣欣向上的感觉,十分喜庆。踢场子是小场秧歌的一种代表形式,现今已经被人民大众单独作为一个类别来对待。主要表演的是男女爱情故事的,一般参与的人数是双数,虽然并没有规定必须是一男一女,但是约定俗成的男子持扇,女性舞动彩色的水袖,其中还会夹杂着部分高难度的动作,男女性搭配,尽显刚柔之美。

其实陕北秧歌依照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六种:

(1)大场秧歌(2)小场秧歌,俗称“闹回回”(3)拜年秧歌,也叫沿门子秧歌(4)彩门秧歌(5)九曲秧歌(6)彩灯秧歌

其中大场秧歌,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大秧歌,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十分的欢乐。小场秧歌,俗称“闹回回”。其中代表性的形式就是踢场子了。其他表演的形式也大多是以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只不过不想踢场子那样就与人数有严格要求,一般三五成群就可以组成一个“小场”,其中还会夹杂着戏曲和杂技的元素,使得其在表演时更加吸引人的注意。同时小场秧歌在表演上更多的是高难度的动作,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所以表演时的人数较少。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广大的文艺人员将其内容进行了改善,将其中低俗腐朽的内容替换成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使得小城秧歌更加受人欢迎。拜年秧歌,也叫沿门子秧歌。秧歌队挨门挨户拜年,表示对主人的拜祝。名字中既有拜年,最初就是来源于过年时走亲戚的习俗,慢慢演变成了现在的拜年秧歌。彩门秧歌大多是在春节期间进行,一般是村子之间的最大型活动。在表演时,也有具体的要求。在本村邀请其他村子的秧歌队前来时,要设立彩门,在传统的表演中需要设立三道彩门。每道彩门都要进行秧歌的表演,头道彩门由客先唱对主方的问候,主队唱欢迎词,客队唱感谢词;二道彩门,伞头唱互相赞美秧歌,夹杂一些风土人情,诗书礼仪,显得既有礼仪又有知识:三道彩门,双方伞头自我夸耀,企图压倒对方,伞头使尽浑身解数,将才学知识用上进行“斗秧歌”。九曲秧歌,就是在灯场上所唱的秧歌,伞头在进彩门,围灯场,进九曲灯场,九宫城时都要唱秧歌,由此而得名。彩灯秧歌是在不设灯场的情况下,秧歌队员进行的表演。

2陕北秧歌的艺术特点

陕北秧歌借助丰富多彩的场面与队形变化,抒发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勤劳质朴的高尚情操,热情奔放的情绪,生动活泼的舞蹈,质朴优美的歌唱,在高亢欢快的锣鼓和唢呐伴奏下,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和风格特征。陕北秧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绥德与米脂的秧歌了。在绥德,秧歌的所有表演形式都得到了完好的传承。现在我们所知道的秧歌都是已经经过了和近现代秧歌表演形式进行了融合后的形式。最传统的秧歌形式还是和古代进行的祭祀活动相同。据悉秧歌和京剧是"艺术姊妹"。咸丰年间,"徽班进京"之后京剧已初具规模。且慈禧及李莲英等高层人物都是爱好者,"堂会"演出不断,京剧得以发扬。我想,派往黑龙江站上视察的朝庭命官对盛行的京剧自然也不会空白或许率团慰问也未尝不可,于是对站上新兴的秧歌便有所熏染和指点。因而与京剧有许多共同之处,从服装、道具、脸谱、舞步以及鼓乐都极其相似。就连裤子着装也毫不含糊--五十年代以前的秧歌扮相都是古装,红色"连靴裤",脚面以下都有半尺高的白多功能围布,既可遮饰脚和踏板,又酷似文官武将的粉底皂靴。而且秧歌必备的唢呐与京剧不可缺少的京胡,其细腻、光亮的音色,催人奋进的效果也大同而小异。先人们就是在"当时本无意"之中创造、形成了如今这始料未及的一对传统艺术。到了1942年,新型的秧歌表演形式发展了起来。其表演过程中融合了当地的一些特色事物,更加贴近生活。

3陕北秧歌传承的思路与策略

3.1扩大陕北秧歌的传播范围

文化与传承发展的重点要求就是扩大文化的传播范围。陕北秧歌是地域性的民间文化,要使陕北秧歌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就要让陕北秧歌的传播范围逐渐扩大,让更多的人认知陕北秧歌具有的艺术魅力,使陕北秧歌能够深入更多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加大对陕北秧歌的宣传力度,采取有力的措施使陕北文化更好地发展,利用传统媒体和自媒体扩大陕北秧歌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发扬陕北秧歌文化,促进秧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良好发展。

3.2弘扬陕北秧歌的艺术内涵

陕北秧歌在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对传统的继承力度。在传播的过程中,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具有开放性特征,陕北秧歌的精彩绝技使更多的人对陕北秧歌产生兴趣,通过强化陕北秧歌的艺术内涵让陕北秧歌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弘扬陕北秧歌的艺术内涵就要在陕北秧歌的艺术推进中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例如,可以利用陕北秧歌的民间艺术特点开展陕北秧歌的艺术性活动,通过陕北秧歌的文化表演突出陕北秧歌与大众之间的艺术融合。

3.3突出陕北秧歌的智慧创造

陕北秧歌与劳动人民的创造密不可分。陕北秧歌的艺术魅力也是源于对生活经验的沉厚积淀。陕北秧歌的智慧创造是陕北秧歌能够真正传承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陕北秧歌的艺术表达充分展示了陕北秧歌是人民创造的,也是人民与艺术的高度融合。陕北秧歌的智慧创造使得陕北秧歌在各个时代的发展都有不同的变化,通过陕北秧歌的变化来充分展示陕北秧歌具有的艺术魅力,既是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的捷径,也是陕北秧歌真正推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结束语

艺术的传承要从宏观上进行推进,更要从微观上进行细致的考量。陕北秧歌艺术作为民间艺术的代表在今后的传承过程中需要更多的体现人们的智慧,不仅要传承陕北秧歌的传统艺术,更要从技术性的角度和艺术性的角度共同推进陕北秧歌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使陕北秧歌能够既保留传统文化的色彩,又富有现代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许良.陕北秧歌沿革的文化意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9):15-16.

[2]杨建设.陕北秧歌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09):14-15.

[3]席军,张杰.“秧歌”应是“阳歌”——陕北秧歌刍议[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8):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