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实完善职业保障制度以提高医务人员职业角色道德水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7
/ 2

着实完善职业保障制度以提高医务人员职业角色道德水平

王光秀,钟娟娟,邓健文

桂林医学院,广西桂林, 541000

摘要:身处日渐紧张的医疗环境之中,医务人员变得惶恐不安。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有利于缓解医务人员职业角色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提高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提高职业角色道德水平。本文从完善医务人员职业保障制度的视域,讨论如何提高其职业角色道德水平。

关键词:职业保障制度;医务人员;职业角色道德

“杀医伤医”事件层见迭出,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迫切需要得到强有力的保障。公众对医疗行业负面舆论夸大其词,让“职业性医闹”有机可乘,渐渐演化成积重难返的局势。医方和患方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得不站在利益冲突的对立面,这将激化医务人员的角色利益冲突,致使职业角色道德难以向个体道德内化,最终做出一些有悖职业角色道德的事情。为此,建立完善的职业保障制度可均衡医务人员角色间的利益,促使医务人员的职业角色道德水平有效提高,重塑良好的医患关系。

1.医务人员职业角色道德水平及职业保障制度现状分析

1.1医务人员职业角色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现大多数医务人员对职业角色道德的认识仅停留在“治病救人”的表面,而未意识到:医务人员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由多个角色汇成的角色丛。不同角色对职业角色道德有不同要求,只有对自身扮演的各个角色精准定位,正确掌握职业角色道德内涵,方可从根本上提高职业角色道德水平。目前有些医务人员对职业角色定位不清,对职业角色道德的认知出现偏差,具体体现在对患者态度不佳、只注重疾病本身而忽略人文关怀、治疗疾病过程中过于注重个人利益而影响团队合作等方面。更甚者做出有悖医务人员职业角色道德的行为,诸如乱开药、多开检查单等表现。

1.2医务人员职业保障制度亟待完善

当前我国职业保障制度主要面临三大问题:

医务人员工资总体水平不高。与体制外市场薪酬如金融行业相比,按体制内划分薪酬的医务人员相对处于劣势:体制内薪酬调整滞后于社会薪酬调整。实际上,大部分医务人员的劳动收入同医疗行业的“高门槛、高投入”不成正比。灰色收入带来的消极效应,使得其自身多重角色间的利益冲突激化,助长“吃回扣、拿红包”等不良风气。

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首先,不健全的医院安保系统易留下安全隐患,给蓄意伤医的人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面对有备而来的伤医者,医务人员毫无防备。创建安全的工作环境,保障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实为众望所归。

职业教育保障制度亟待完善。继续进修和技能培训机会未大范围惠及医务人员、继续进修内容滞后、医务人员工作繁忙、相关规定制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造成了医学继续教育发展缓慢,不利于职业角色道德的提高。

然则,保障医务人员基本权益以协调其角色内或角色间的利益冲突,为职业角色道德得以有效提高的关键所在。

2.职业保障制度与职业角色道德的交互性作用分析

2.1完善职业保障制度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职业角色道德水平

2.1.1完善职业保障制度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觉提高职业角色道德水平   在社会经济和文化进程的加速期,人们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与医疗资源分配失衡的现状,使患者的医疗负担增加、就医主观体验不佳;医务人员高负荷的医疗劳动和高危的职业性质与回报往往不成正比,这是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务人员职业角色道德水平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在完善的职业保障制度庇护下,医务人员能调动主观能动性,将职业角色道德内化,自觉提高职业角色道德水平。

2.1.2完善职业保障制度可协调医务人员职业角色间的利益,是提高其职业角色道德水平的金钥匙 医务人员职业角色不是单一的医者,还包括协作者和公民[1]。多重的职业角色有着不同的职业定位,这使得各个角色之间利益交织重叠,相互干扰,导致利益冲突,甚者使医务人员职业角色道德水平停滞不前。 医务人员作为医者,本应根据他们的付出从社会得到一定的回报。然医务人员的职业保障制度还不够细化,无法完全保障医务人员的权益。当具体化的职业保障措施落到实处,医务人员能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可减少有些医者为满足个人利益而惘顾职业角色道德致使医疗纠纷及伤医事件频的现象。 医务人员作为协作者,应该齐心协力、共同进步。在医疗工作中,着眼长远,维护集体利益,确实可取得个人利益最大化。如今社会资源仍未足够优化、医务人员的职业保障不完善,促使集体利益未能实现最大化,最终大大降低医疗工作效率和诊疗效果。当职业保障制度明确各级别医务人员间的利益范围,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不必完全牺牲个人利益,合理的个人利益可在集体利益之中得到保障,避免医务人员之间、各科室之间常常出现争执和龃龉,相互督促提高彼此的职业角色道德水平。 医务人员作为公民,追求个人利益无可厚非。若职业保障制度在保护医务人员追求个人利益之余鼓励其考虑公众、社会利益,避免两种权益成为对立面。可对守护人类健康产生关键性作用,小则在社区内或互联网上进行卫生宣教;大则在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出现时,积极投身卫生救助活动,为人类健康做出相应的贡献。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可平衡医务人员各个角色之间的利益,将成为提高医务人员职业角色道德水平的有效手段。

2.1.3完善职业保障制度可塑造良好的医疗氛围以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角色道德水平

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所导致的结果并非预想中的一方得利,而是两败俱伤。在这高度紧张的医患关系背后,透露出医患双方的不信任,隐含着医务人员对自身权利得不到保证的担忧,这对于医务人员职业角色道德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完善的职业保障制度在对于医务人员自觉提高职业角色道德水平意义非凡,在保障基本利益的同时制约其行医行为,有助于缓和纾解紧张的医患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医疗大环境。

2.2医务人员职业角色道德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反映职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在医务人员身上出现“见死不救”、“态度冷淡”等社会评价和“拿红包,吃回扣”等现象,体现了公民对医务人员职业角色道德水平的质疑。虽然这仅是少部分医务人员所为,并不能代表全体,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务人员的医德仍未达到理想化。如今医务人员工资与其体力、脑力劳动不相匹配,在媒体和患者的压力下,“拿红包”现象已经大大减少,但“吃回扣”现象依然存在。然而拿回扣是一条商业链,医务人员并不是拿回扣的唯一受利人,药厂、药贩子、医院药品采购员均是其中受利者。单纯整顿医务人员并不能杜绝该现象的发生,亦或未能改变医务人员高负荷劳动与低回报的失衡状态,对医务人员的职业角色道德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诚然,医务人员职业角色道德水平距离理想有一定的偏差,一定层面上反映我国的医务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存在仍不足。相应地完善职业保障制度对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大有裨益。

把脉“职业角色道德水平”,医务人员职业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

3.1.完善医务人员社会地位及收入的相应保障制度,确保医务人员所应享有的待遇

医务人员薪资待遇低,工作时限长,且工作压力大,其社会地位及收入远远不如国外,这是绝大多数医务人员抵触到基层就业的直接影响因素。目前医疗队伍确实掺杂了少数作风不端的医务人员,存在“灰色收入”:拿回扣或是收红包等。由于薪资无法维持体面的收入,故希冀从其他方面获取另外的收入。倘若这般不良的风气逐渐蔓延开来,对整个医疗行业将产生恶劣的影响,使医务人员职业角色道德水平“亮起红灯”。在现今逐渐取消公立医院事业编制的趋势下,加之以上诸多考虑,出台提高医务人员收入并且保障其社会地位的政策亟待进行。

3.2.政府层面宏观调控并且完善医疗保险体系,从“全自费医疗”逐渐过渡为保险赔付占据大额,自费承担小额医疗保险局面

近年来,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大范围推广,民众的医疗费用压力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对于大病医疗这方面仍存在欠缺,如进口药物不纳入报销范围。若是政府逐渐实现医疗商业保险全面覆盖,那么患者看病难的状况将会得到基本解决。基于我国国情的考虑,实现全民全额免费商业保险道阻且长,逐步推进该计划,实现从点到面逐渐覆盖。与此同时,政府加强监督医疗单位与新职工医疗保险三个月有效期限内的无缝衔接,进一步完善基础医疗,实现从“全自费医疗”逐渐过渡为保险赔付占据大额,自费承担小额医疗费用。

3.3完善关于保护医务人员生命安全的相应制度

在许多医疗纠纷中,医务人员往往处于劣势,与国内不同,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由纠纷而引起患者做出“医闹”或“伤医杀医”等过激行为较少见。追本溯源,这大多得益于发达国家对相关事件的严厉打击以及其背后完善的保障制度。相比之下,我国对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相应保障制度显得较为欠缺,制度仅停留于表面,生硬地照搬国外经验而并没有结合我国自身医疗特点。如此,我国有关部门应完善相应制度,出台相关法律,实现法律与制度相融合,将“伤医杀医”事件扼杀在摇篮之中。

3.4建立关于医务人员职业再教育保障制度

医疗行业随时代的脉搏同步发展,无论是医学理念还是医疗器械的更新置换都是极迅速的。医务人员比其他行业的继续教育更具必要性,以保证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保持在较高的水准。首先最频繁接触患者的基层医务人员尤其需要继续教育,使其业务能力得到根本改善,利于解决基层资源闲置的问题,从而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4.结语

协调各角色间利益冲突是提高医务人员职业角色道德水平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完善医务人员的职业保障制度,以均衡其各角色利益而解决医务人员的后顾之虞,为其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利条件。

5.参考文献

[1]鲁英. 职业道德需要角色化——职业道德落实的理论困惑及其出路[J]. 理论导刊,2008(09):39-41

作者简介:王光秀(1963-),女,广西桂林人,博士,桂林医学院教授,桂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人文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