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渴病病因病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2

论消渴病病因病机

樊德慧,刘莉,隋艳波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作者简介:樊德慧(1991-),女,内蒙古省,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血管

通讯作者:隋艳波(1981-),女,黑龙江省,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心血管

[摘要]消渴病是一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现代医学多将糖尿病归属于“消渴”范畴。目前糖尿病患者已达9240万,1亿4千万人血糖增高,可见糖尿病的治疗迫在眉睫,本文试图总结其病因病机,从本论治,从而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思路。

[关键词]消渴;糖尿病;病因;病机

中医古籍对消渴病的描述

中医对“消渴”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内经》中不仅最早提出了“消渴”这一病名,同时还对消渴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预后等各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论述。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中记载了消渴的病因脉症及方药,并为后世的“三消”理论奠定了基础,创立的方药如肾气丸等经现代研究证实对糖尿病有治疗作用[1-2]。《太平圣惠方·三痟论》指出三痟分别为痟渴、痟中、痟肾,明确提出了“三痟”之说。明代的王肯堂再此基础上提出了上中下三消,并明确了其症候及舌脉,为后世所广泛接受。清代张锡纯首次将中医的消渴与西医的糖尿病联系在一起。

二、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1、消渴病的病因

1.1饮食失节

嗜食肥甘厚胃,损伤脾胃,致气机升降受损,水液不能腾达,发为消渴;脾胃受损酿生湿热,亦发为消渴。早在《素问·奇病论》中指出消渴患者多“数食甘美而多肥”,《圣济总录·消渴》中记载“消瘅者,膏粱之疾也”,《备急千金要方》认为嗜酒之人,多成消渴,均认识到饮食不节在消渴病的发展及预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2情志不调

平素情志不调,五志过极,化热化火,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发为消渴。《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仲景认为情志郁怒,郁热炽盛,上炎肺津,横犯脾胃,灼伤胃阴,下耗肾阴,而致消渴。认识到七情六欲对疾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性。

1.3劳欲过度

肾劳过度,致阴精受损,阴虚不能制阳,虚火妄动,进而煎灼肾精,消灼肺胃之津。张仲景提及“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记载纵欲无度,易致肾燥,发而为渴,由此可见二者都认为肾精耗损与消渴病的发病有相关性。

1.4禀赋虚弱

禀赋不足,脏腑虚损,复感外因极易并发各种疾病,特别是阴虚体质的人,更易发为消渴。《灵枢·五变》指出“五脏柔弱者善病消瘅”,如心虚善病消瘅热中、肾脏劳伤善病消瘅,肝脾虚损善病消痹,认为消渴的内因为五脏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受外邪侵袭,而致消渴。

2消渴病的病机

2.1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阴虚生内热,燥热伤津液可致阴液虚耗,二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消渴病主要涉及的病变的脏腑为肾脾肺,其关键在于肾脏。肾乃人之根本,肾主津液,肾气亏虚,津液布散失常,肺胃失于濡养,可发为消渴。脾主散精,脾失健运则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发为消渴。肺为水之上源,肺阴亏虚,内生燥热,灼液伤津,津液疏布失常,发为消渴。《临证指南医案》写到“三消……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河热淫”。

2.2气阴两虚,阴阳俱衰

疾病早期燥热伤津,津液不足,无以蒸腾温化为气,故导致气虚,而气亦可以生津,气虚无法推动津液的生成,造成气阴两虚;津属阴,而气属阳,疾病日久不愈,即可造成阴阳两虚。施今默[3]认为消渴患者多表现为气阴两虚,现在大多医家经临床发现气阴两虚多居于首位。

2.3正气不足,瘀血内生

疾病日久入络,耗伤正气,气虚无力运血,瘀血内生,再者阴虚燥热,煎灼津液,亦致瘀血内生。《血证论》云“有瘀血则发渴”,其因有二:一血行瘀滞,气机运化不利,津液不能敷布,发为渴;二消渴为阴虚燥热,热邪耗津伤液,致血行不畅而生瘀血。祝谌予[4]认为瘀血贯彻整个消渴的病程。

2.4脏腑虚损,变证百出

疾病后期,各脏腑虚损,无力御邪,进而导致变证层出。《诸病源候论·消渴候》中有记载消渴病晚期多并生痈疽,刘河间记载消渴后期可出现内障或雀盲;《三消论》认为消渴病患者,疮癣、聋盲、痤疿等。

2.5痰湿、毒邪论

消渴的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随之增加。现代医家对病因病机做了进一步的探究,取得了一些成绩。高舒春[5]等人认为消渴缠绵难愈,后期的并发症亦多见,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为痰湿粘腻,浊滞脉道,而发变证,并应用利湿祛痰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李富玉[6]教授认为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使痰湿壅盛为标在临床表现越加突出。江玉山[7]认为本病最关键的病因病机在于毒邪蕴结,外感六淫入里化热生毒,热毒交结,导致阴阳失衡,气血津液俱损,引起消渴。陆付耳

[8]认为消渴的病机中最重要的是“毒”,而其核心是热毒,并且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唐年亚[9]认为毒邪损伤脉络是变证百出的关键。

综上所述可见,消渴之病因其主要为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欲过度,素体禀赋不足,其中以饮食不节为其首因,因而在治疗上应先固护脾胃。疾病发生的初期多表现为阴虚燥热,后期则正虚挟瘀,易出现并发症。因此在治疗消渴病时应同病异治。近几年提出瘀、毒、痰、湿等新的理论,为消渴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钱橙,王旭. 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J]. 江苏中医药,2014,(04):79-81.

[2]张志峰. 陈国权运用《金匮要略》肾气丸治验举隅[J]. 时珍国医国药,2014,(01):234-235.

[3]庞博,赵进喜,王世东,等. 施今墨诊疗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J]. 世界中医药,2013,(01):60-63.

[4]祝勇,祝肇刚,王玉光,等. 从瘀论消渴:祝谌予医话医案精读[J]. 环球中医药,2012,(10):742-743.

[5]高舒春. 从痰湿论治消渴病85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4):15.

[6]韩培海,徐海雁,唐长华,等. 李富玉教授从痰湿论治糖尿病[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7,(03):36-37.

[7]玉山江. 糖尿病从热毒论治探要[J]. 新疆中医药,2000,(04):7-8.

[8]陆付耳. 从毒论治糖尿病的理论与实验依据[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2006:1.

[9]唐年亚,张岳. “精毒转化”识消渴[J]. 中医临床研究,2015,(0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