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3
/ 2

比较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

钟立颖

哈尔滨市呼兰区中医医院 150500

【摘要】:目的 观察比较拉莫三嗪和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2014年9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2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拉莫三嗪组和卡马西平组,每组63例,分别采用拉莫三嗪和卡马西平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拉莫三嗪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65%,明显高于卡马西平组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拉莫三嗪组VAS评分降低较卡马西平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卡马西平比较,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以显著的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拉莫三嗪;卡马西平;三叉神经痛;比较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生于三叉神经分布区中的短暂、反复性疼痛症状,目前,其发生因素尚未完全明确。三叉神经痛也是一种高发于中老年人群的疾病,临床治愈比较困难,且具有反复性,及时采取措施缓解疼痛,消除患者不适症状,对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具有重要价值[1]。卡马西平为临床上常用的三叉神经痛治疗药物,但是极易产生耐药性,影响了治疗效果。拉莫三嗪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药物。本问比较了采取卡马西平、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9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2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拉莫三嗪组和卡马西平组,每组6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其中,拉莫三嗪组男性35例,女性28例,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6.2±7.8)岁,病程7个月-5年,平均病程(2.3±0.7)年。卡马西平组男性33例,女性30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6.8±9.1)岁。病程5个月-6年,平均病程(2.2±0.5)年。两组患者的病程、年龄以及性别之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床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拉莫三嗪组采取拉莫三嗪片进行治疗,起始剂量为25mg/d,每5d剂量增加25mg,剂量维持在350mg/d左右。卡马西平组采取卡马西平进行治疗,起始剂量为100mg/d,逐渐将药物剂量增加,维持剂量为800mg/d。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

1.3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①临床疗效。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3个月内无复发;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的好转,但是未完全消失;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甚至加重。②疼痛程度。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以及治疗后8周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价,总分为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的疼痛。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本次的所有数据,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如表1所示,拉莫三嗪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65%,明显高于卡马西平组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拉莫三嗪组

63

36(57.14)

23(36.51)

4(6.35)

59(93.65)

卡马西平组

63

30(47.62)

21(33.33)

12(19.05)

51(80.95)

2.2两组治疗前后患者VAS评分比较 如表2所示,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拉莫三嗪组VAS评分降低较卡马西平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2周

治疗后4周

治疗后8周

拉莫三嗪组

63

6.81±1.64

4.16±1.28

2.34±1.13

0.94±0.23

卡马西平组

63

6.83±1.87

5.23±1.42

2.76±1.29

1.26±0.44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常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其临床特点为在三叉神经分布的区域出现电击或者是撕裂样的剧烈疼痛,且疼痛时间短暂、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 由于三叉神经痛患病初期疼痛次数少,持续时间短,疼痛间隔时间往往长达数月甚至数年,所以往往在三叉神经痛初期容易被患者忽略。近年来,随着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案开始在临床上应用,而药物治疗依然是对三叉神经痛进行治疗的首要选择。已经有相关研究显示,抗癫痫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率可达70%以上。拉莫三嗪为新型抗癫痫药物,其疗效已经被临床证实。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与γ-氨基丁酸相关,也与谷氨酸受体、钠通道等呈密切相关性。卡马西平具有膜稳定效果,促使神经细胞膜的Ca2+、Na+通透性增加,抑制细胞兴奋性,能将不应期延长。拉莫三嗪可对中枢神经、三叉神经疼痛起到控制效果,经对钠通道阻断,周围神经异位冲动抑制,降低机体中天冬氨酸、中枢谷氨酸等递质释放[3]。本次我们比较了上述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显示,拉莫三嗪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65%,明显高于卡马西平组的80.95%(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拉莫三嗪组VAS评分降低较卡马西平组更为显著(P<0.05)。综上所述,与卡马西平比较,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以显著的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培慧,袁达,赵艳青,等.拉莫三嗪单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4):482-485.

[2]郑振兴.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对比[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0):2999-3000.

[3]蒋绍军,侯宇峰,仰炯.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6):2912-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