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地税大合并背景下,建立新型税收管理体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05
/ 2

国地税大合并背景下,建立新型税收管理体系

王斌

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翟镇煤矿财务部

摘要:在国地税合并、“金税三期”形成以软件系统测评分析、预警评估、风险推送的税收稽查新模式下,“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税收稽查天网已经铺开,这种国地税联合的“双打”模式、“一案双查”模式、“双随机一公开”模式将成为未来稽查的常态,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可想而知,作为现代化新型矿井,必须建立新型税收管理体系,熟练准确应用国家政策的同时,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和涉税风险的最小化。

关键词:国地税合并;税收管理体系;企业发展

一、国地税大合并背景下,建立新型税收管理体系实施背景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税务机构经历了税务一家,到国地税分设,再到国地税合作的过程,至2018年3月17日上午,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明确国地税进行合并

2018年3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受国务院委托,国务委员王勇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该说明第二点第十一条明确指出,"改革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将省级和省级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具体承担所辖区域内的各项税收、非税收入征管等职责。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后,实行以国家税务总局为主与省(区、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体制。"

2.国地税合并的意义

国税地税合并使我国的税收征管更趋统一规范,减少征税过程中的随意性,提高税收征管的规范性。有利于进一步对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进行调整,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税制的公平性,有利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建立完整的国家对外税收管理框架;在具体承担所辖区域内各项税收、社保费和非税收入征管等职责过程中,有利于非税收入的规范透明。国税地税合并为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奠定了管理基础。

二、建立新型税收管理体系,降低企业税收风险。

1.建立新型税收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数字支付的盛行,未来税务机关还可能会从其他机构获得数据和信息,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和大数据分析的威力会进一步显现,因此未来的税收征管可能会更加严格,更加透明,也更加高效。面对越来越透明的税收征管趋势,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摒弃侥幸心理,提高账务核算和税收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财务税务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合法纳税的同时进行科学的税务筹划。

2.利用国地税合并契机,建立具有预防性、全面性和针对性核心特点的新型税收管理体系。

企业应该建立新型税收管理体系,其核心特点是预防性、全面性和针对性,税收管理应做到事前筹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2.1建立税收预判管理体系

将税务管控环节前移,从决策环节开始,预测出发生税务风险的问题与概率,并设想出预防措施、关键控制点与保护性措施,做到防范于未然。

(1)关注财税部门发布的税费减免、税款分期、暂缓交纳、加计扣除、行业特殊优惠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分析研究,吃透政策精神。

(2)积极与税务局沟通,维护合法权益。

(3)搞好企业自身风险评估工作。因为税法时常变化,纳税人平时也要注意评估自己企业的纳税风险,自检税收政策执行是否符合现行税法。

(4)建立发票取得及开具管理制度,严肃财税法法纪,提高税收预判水平。

2.2建立税收筹划管理体系

(1)合法筹划,积极做到税收创效在企业纳税筹划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应及时根据国家税收政策调整纳税筹划方案,合法合理地纳税,合法筹划,充分享受优惠,做好税收创效

(2)继续响应集团公司财务创效的号召,利用税收法规所赋予的税收优惠,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从以矸换煤资源税减免、研发支出所得税加计扣除、安全生产、节能、节水、环保设备企业所得税减免、税款缓期缴纳等方面,尽可能的获得“节税”的企业利益。

2.3建立税收风险管理体系

为提高风险防控管理水平,结合矿实际制定税收风险管理办法,全面梳理各类风险源,建立“发现问题-制定方案-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并采取针对性管控措施,促进矿井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税收风险管理是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根据主要纳税风险评估预警指标进行剖析,系统掌握税务局稽查重点、最严一窗式比对,解除企业经营后顾之忧,提升防控税收风险的实战能力。

(1)制定风险防控目标:确保全矿经营活动依法合规;确保财务数据真实有效。

(2)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立税收风险管理领导小组,由总会计师人组长,牵头部门为财务部,配合部门为经营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负责汇总各单位(部门)风险信息,综合协调全面风险防控相关工作。

(3)风险防控管理流程:以“发现问题-制定方案-解决问题”为风险防控的根本原则,开展风险防控管理工作。

(4)建立税务管理与企业内控制度结合体系

很多企业的税务管理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一个是理论知识建立单位内部组织机构和管理,加强税务内控管理。   对大型企业来说,比如说集团公司要实施有效的税务内控管理,就必须设立有效的税务管理架构及岗位职责。集团公司和下属子公司都需要参与到税务内控管理里面来。集团公司设立税务部,然后层层下设税务主管、税务会计等职位负责具体事务。

(5)正确认识与规避税务稽查风险

税务稽查的主体是国税机关,包括各级国税局和地税局。税务稽查的具体执法主体是各级税务机关设立的税务稽查机构。税务稽查的对象是指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税务稽查的客体是指税务稽查这种执法行为具体指向的事物,即纳税人及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或者代扣、代缴义务的情况。税务稽查的依据是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简单地说,税务稽查是依法进行的,企业受到税务稽查并产生税务稽查风险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企业自身没有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或者代扣代缴义务的行为,是产生税务稽查风险的根本原因,是内因。税务稽查机构通过科学的选案确定稽查对象,依法展开税务稽查只是产生税务稽查风险的外因。

所谓规避税务稽查风险,就是企业在不违法(遵纪守法)的前提下,避开税务稽查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要规避税务稽查风险,需要从税务稽查风险产生的原因入手,采取措施。

三、持续建立新型税收管体系,助力企业发展

企业将涉税风险管理纳入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应将涉税风险管理融入风险管理体系中,其核心要做到预见性、全方位和针对性。预见性要求企业将涉税风险管理环节上移,从做出决策开始,就应以依法纳税为基础,从成本效益原则出发,考虑到后面业务将涉及到的纳税环节和相应的纳税成本,并使决策部门和业务部门也承担起涉税风险管理的责任;全方位要求“业税融合”,即财税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业务部门无缝对接,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实现全员、全过程的管控;针对性,则是基于风险评估确定的风险点,制定管控措施并在相应环节实施。在涉税风险管理过程中,应更加科学明晰的对管控过程的权责进行安排企,并辅以配套的监督激励机制以及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并使得纵向横向的沟通关系都将趋于规范化、制度化,这样的管理规范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会有效的抑制和改善导致税务风险的内部因素,降低企业固有的税务风险,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重要保证。

结语:国地税大合并后,国务院、财政部等部门深化减税降费改革,继续优化营商环境,企业通过建立新型税收管立体系在提高税务核算水平,充分利用国家各类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1]刘晔,《构建我国新型纳税服务体系的思考》,来源:《当代财经》。

[2]曹树武,《试论新时期纳税服务全程化》,来源:《税收经济研究》。

[3]仲崇文,《关于提高税收风险管理质量的思考》,来源《税收经济研究》。

5de8cae20fdcf_html_543b9649299b328c.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