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03
/ 2

商洛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及对策

姚春娟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延安分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5

摘要:本文在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学科综合法提出了商洛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及对策,确定了商洛市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以及在生态城市创建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商洛市;生态城市;必然性;可行性

针对我国的生态城市研究起步较晚,本文以商洛市为例,通过对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研究,应用生态城市的有关理论指导生态城市建设能够更有效的节约和利用资源能源,使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社会经济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城市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的基础上,使城市的经济、社会系统在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在一定的可接受的人类生存质量前提下得到不断发展,促进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之路,进而创造出适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规划研究,既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生态文化品位,对生态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1 研究方法

方法

内容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商洛市地方文献、网络文献来获得资料,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为本文写作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商洛市城市规划现状

实地调研法

对商洛市进行现状实地调查研究,有普查和抽样调查两种形式。调查是以研究商洛市生态城市规划,有步骤地操纵,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关的现象

学科综合法

综合研究多学科、多领域综合的方法对商洛市生态城市规划进行分析。包括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环境规划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

2 商洛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然性

近年来,商洛市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建设富有多样化的生态城市势在必行。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商洛市从中心城市、县城到城镇的面貌焕然一新。既有商鞅广场、江滨大道、丹鹤楼等一批标志工程,又有一些普通的“惠民工程”,我们的家园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商洛市不仅道路进行了绿化,增加了丹江公园、商鞅广场、金凤山公园、龟山、二龙山等[]。规划绿地面积共356hm2,占建筑用地的13.9%。其中城市公共绿地面积225hm2,使人均绿地达8.5m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0.06%,取得了显著的绿化成绩。

3 商洛市生态城市建设

3.1 商洛市生态城市总体建设

(1)商洛市的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基于秦岭腹地生态旅游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西安大都市圈的宜居养成城市的基础上,将商洛市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确定依据如下:一是战略区位优势,多条铁路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成为西北地区连通东南地区的交通大通道。二是生态资源优势,区域内生物资源丰富多样,五大商药及核桃、板栗、茶叶、生猪等特产品质优良,山水旅游资源丰富。三是矿产资源优势,已发现矿产资源60多种,处于全国280多个地级市的第一台阶。基于这些优势,将商洛打造成生态城市指日可待。

(2)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

近期建设目标:根据城市人口发展规模及城市对人口的承载能力,确定2010年建成区人口规模为28万人,同时实施“生态结构体系、景观结构体系和户外休闲体系”的城市园林绿地布局结构,使商洛市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为进入生态城市奠定基础[2]。远期建设目标:计划到2020年,人口规模达到40万人[3],商洛己达到生态城市的标准,彻底的改善了人居环境,达到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3)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与功能分区

本次城市空间规划为组团结构,规划远景结合商洛市发展趋势,做如下规划布局:

1商洛市城市规划布局

城市功能分区

空间分布(位置)

商业区

沿着丹江、南秦河成带状分布

住宅区

将13个居住社区连接成片

工业区

刘湾生态工业园、沙河子现代材料工业园

仓储区

龟山南部物流、火车站物流、工业园中部

交通区

老城和园区形成轴向、纵向形成环状主干道

城市绿地

中心城区外围山体形成的绿化环

公共服务区

集中于市中心地区

风景游览区

丹江、莲湖、龟山、金凤山、仙娥湖等带状公园扦插

3.2 城市绿地系统

(1)规划原则

规划按照生态学原则、系统性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城市现实情况进行建设。

(2)城市的绿地布局与结构

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及其特色与从属于城市的总体布局,因此,城市中心绿地系统的布局过程,从分析城市总体结构布局入手,结合实地现状调查分析,从而明确城市绿地的建设方向,从而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结合商洛市的城市布局及用地现状特点,商洛市中心区绿地布局是下面三种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结构构成。

4 商洛市生态城市创建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创建生态城市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使用先进的科技,建立生态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追责制度,增加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的稀缺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替代生产。进而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人类需求和基本生存的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地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限制或避免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过度消费。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化解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矛盾,同时在城市范围内加大生态环境宣传力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确保政府、企业、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都能正确认识,并积极参与。

4.2 注重改变生产工艺,合理选择生产模式

注重循环生产模式,使生产过程中向环境排放的物质减少到最低程度,实现综合利用资源、能源的目的。同时,充分发挥自然界的自净作用,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方面。自然界富有很强的自净能力,只要城市各要素容量适度、布局合理,城市生态系统就可以良性循环,从而不会破坏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各种物质和能量交换就可以正常进行,就可以保障城市环境质量[5]

参考文献:

[] 王曦.关于商洛市“一体两翼”与水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陕西水利,2014,(1):6.

[2] 袁也.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新化县为例[D].湘潭大学,2012:5-8

[3] 商洛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商洛市城市总体规划[J],2012,(5):4.

作者简介:姚春娟(1990-),女,陕西宝鸡人,硕士,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