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03
/ 2

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

李春华

关键词: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目标

作者简介:李春华,任教于江西省于都第五中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高中语文进行了新的性质定位,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设计了新的课程结构,确定了新的课程目标,指出了新的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发展方向,确立了新的课程评价原则与评价参考依据,它既给高中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高中语文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与革新的动力,更给高中学生带来了浪漫、自由的气息和民主开放的氛围与创新发展的机会。

一、课程性质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课程性质作了准确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定位是一个全新的定位,它在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同时,特别注重人文性与人文关怀,特别注重挖掘语文课程的内在价值与意义,强调语文负载的人类文化和蕴含的人文精神对人的熏陶和感染,强调对学生独特体验与情感的尊重,强调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从这个定位出发的语文课程学习,不仅是一个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活动,更是一个塑造伟大灵魂的活动。

二、课程理念新

与课程性质新的定位相适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与传统课程理念相比,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不能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重视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情操的陶冶,更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自主发现的引导者”,“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学生由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化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审美创造与探索研究的活动中来,语文教学自然就成了“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由此看来,新课程理念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新课程结构、新课程目标、新课程教学与新课程评价得以存在的前提。所以,我们只有首先转变课程理念,才能使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入,并赢得最终的胜利。

三、课程结构新

高中语文新课程由必修课与选修课两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独成体系,各有侧重。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与均衡性,由五个学习模块组成,它致力于学生良好思想文化修养的形成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强,使学生“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在体现课程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特长的形成与个性的发展。它由五个系列组成,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使学生选择的灵活性更大了,选择的空间更广阔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这种课程设计思路与课程结构和高等院校的课程设计与课程结构是一致的,也是相互衔接的,都做到了既注重课程的基础性与均衡性,又注重个性特长的发展。它既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得到提高,又能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体现了世界母语教育课程结构设计的总体趋势。

四、课程目标新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了新的课程目标,并把新课程目标概述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可以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的课程目标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全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它具有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门性与综合性相统一、过程性与指向性相统一的特点与优点。

1.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统一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目标是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共同目标的框架下进一步展开的,且必修课程目标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选修课程目标分别根据五个系列的特点进行确定。

必修课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与均衡性”,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提高语文应用性能力,审美性能力与探究性能力;选修课要满足学生多样选择的需求,促进个性化发展。必修课重基础性与选修课重多样选择性,两者既保持一定的独立,又相互统一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一点上。

2.专门性与综合性相统一

新课程目标的内容既包括语文学科专有的目标,又有多门学科共同追求的目标。如“加强语文积累”“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就属于语文学科专有的目标内容。而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的内容,就可以看成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目标内容。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与传统课程标准相比,新课程标准拓展了语文课外学习的领域,这在新课程目标里就有很好的体现。当然课堂仍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领域,但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学习却更多地向课外延伸、拓展。新课程目标中类似于“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内容就是这一点最好的证明。所以,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学习在注重课内学习的同时,要特别注重课外学习,尤其是课外阅读。

4.过程性与指向性相统一

正如《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研制工作的说明(二)》里所说的,新课程目标主要体现“取法乎上”的指向,是一种理想的追求。类似“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严谨、求实的学风”的表述都是新课程目标指向性的典型体现。同时新课程目标的表述也充分体现了对学习过程的关注,过程性是新课程目标的突出特点。“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等正是新课程目标过程性的体现。

五、课程教学与课程评价新

与传统语文课程教学与课程评价相比,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具有新的特点。

1.注重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与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体,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的教学不但要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不但要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要“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大力倡导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个体轻合作、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的学习方式的否定与扬弃,是学习方式的革命,它能让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

3.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心灵沟通

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对话者之一,是“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对话者和交往者”,而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权威者。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人,是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参与者。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通过双元互动与平等对话,产生思想碰撞,进行心灵交流,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4.课程教学评价以课程目标为基准,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新课标为语文教学确立了六条评价原则: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新课标要求课程教学评价要以新课程目标为基准,在新课标课程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不但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更要看学生是否提高了素养,学会了做人;对教师的评价不要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而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实际效果。

实验实践证明,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确是全新的课程标准,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新课标,它是刚展翅的雏鹰,终将搏击长空,翱翔蓝天;它是初航的航船,定能长风破浪,傲游大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第五中学

邮编:342300

NewCurriculumStandards·NewIdeas·NewTeaching

LiChunhua

Abstract:ThispaperstatesthatthenewcurriculumstandardsbringnewlookstoChineseteachingintermsofnewcurriculumstandards,newideasandnewteachingmethods.

Keywords:curriculumcharacter;curriculumideas;curriculumstructure;curriculumobj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