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1

初中数学教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陈勇

河北省武邑县桥头中学(053400)陈勇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改革后教学活动中教师地位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

1正确认识由课堂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由于现代科学知识更新迅速,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尤其是新课改后,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来源的优势地位更加不复存在。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包括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其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媒体获得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教师越来越像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在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一地位上的转变,改变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教学模式,采用情境设置、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正确认识从课程的执行者变为建设者和开发者

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实施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科书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就数学课而言,它的可联系性很强,其内容可涉及自然的、人文的、现实的等,仅凭教材上有限的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势必造成教学上的单调与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这就需要教师去创造、去升华。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加强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广泛寻求对学生有益的教育资源。当教师正确认识到这一变化,可以进一步优化教材内容,使教材与现实知识融为一体,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正确认识师生关系的变化

课堂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若要学生乐学,教师就必须做到乐教,因为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即“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习优者不偏爱,对学习差者不歧视,了解后进生,理解后进生,关心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要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的自卑感逐渐消失,激发起他们勤奋好学的上进心,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多提问,多鼓励,多辅导,让他们在点滴的进步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从教师那里受到鼓舞、鼓励,从而尊重教师,激起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他们在听课过程中就能全神贯注,听得投入,学得扎实,记得牢固,理解得透彻,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4数学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新课程改革特别倡导用具体、有趣、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课堂活动、体会数学思想、提高数学素养,在课改实验中,有诸多辩证的关系应处理好。

4.1练习的数量与质量两关系。学习数学,总得有一些练习,而练习若没有一定的数量,就难以保证有一定的质量,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对定理、规律的熟练把握与灵活应用,都需要通过练习,那种认为通过单纯在课堂上的探究、发现、交流就可以完全掌握知识与技能,就能解决问题,甚至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效果,对多数学生来说是不现实的,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与技能,并把知识与技能灵活运用,就教材习题基础上做一定量的习题补充是必要的。

当然,要适当多练,也不能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的负担。数学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就是要改变过去题海战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这就要求课堂上教师要精讲,让学生探究、交流、体验的同时,留出时间让学生多练习。

4.2“死”与“活”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们感到有相当部分学生是“死”知识掌握不了,“活”知识运用不来,师生都感到很苦恼。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有先“入格”后“出格”的问题,也就是先“死”后“活”的问题。书法中没有描红、临帖的过程就没有以后的随心所欲,古诗中没有严格的平仄对仗就没有以后的信手拈来。学习数学当然也不例外。在数学学习中,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法则的把握,基础的公理、定理的掌握,一定要“死”,否则,即便我们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数学眼光,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遇到相关的数学问题,也一定会感觉似是而非,不会用数学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也一定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4.3“深”与“浅”的关系。《标准》中明确指出:“……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于是,在教学中,我们有的老师于怕提问太“难”,害怕一不小心又“超标”,往往一遇见有一定深度的题则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其结果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往深度与广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