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1

浅谈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张恒民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彭杜中学(053000)张恒民

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何对独生子女因材施教,如今已成为摆在教师、家长和社会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我认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影响及学校、教师的因素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定位也越来越高。目前,绝大部分事业单位及相当多的企业单位,引进人才的重要标准,仍旧是高学历,而不是真正重视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历热”持续升温。考入一所好的高中,对于现在的初中生即七、八、九年级学生来说,成了追求的最高目标。各学校教学工作仍旧围绕“一张试卷”、“一个分数”这个核心,相应的把学生带入激烈的竞争中。这给孩子们无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使一些不良现象和心理疾患的产生成为必然。

2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中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人生由幼稚向成熟,由依赖向独立转化的重要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心理特征表现为不稳定性、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这一时期,很容易因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学习过程中的挫折失败,而导致行为失控,从而做出一些反常举动,或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

3家庭因素

如今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倍受家人关爱,日常生活中自我调控能力差,然而独立意识极强,家长如果不能有恰当的教育方法,孩子就会更加缺乏对逆境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造成孩子性格孤僻、抑郁,自我防护意识和攻击性很强,成为教育上的难点。

基于以上几点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尝试一些解决的途径。

第一,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征,发挥学校在“教育合力”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应充分发挥自己在“教育合力”中的主导地位和核心作用,更新观念,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列入工作重点,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重视《职业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这两本教材的作用,由骨干教师或班主任来给学生讲解分析,结合社会与学生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像我们学校举办的新生入学军训,每周一次的“国旗下的讲话”,邀请在押服刑犯作报告的警示教育等等,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堂生动鲜活的心理素质教育课,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二,教师是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主力军,要能把握学生思想的脉搏,爱护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素质的锤炼。①应把课堂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战场、主渠道。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相信学生,使学生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促使他们形成自信、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②要充分发挥好主题班会的作用,充分利用好学生会、共青团的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进行“脱敏治疗”。教师可以宣读或介绍学生阅读一些名人的传记,让他们了解任何成功的取得,都必须经受得住失败的打击。“失败是成功之母”,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蔑视失败,直面人生。③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学生的思想、性格、爱好等。对了解到的情况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以便把握学生思想跳动的脉搏,有的放矢,因势利导。教师在工作中应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有步骤、有方法地增强其心理素质。④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才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一种爱的环境,爱的氛围,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天平保持平衡,才谈得上施教。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自我锤炼。要引导学生正确判断是非,勇于战胜艰难曲折,同时要能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克制,激励自己不断前进,克服一切心理上的阴影,充满成功的喜悦感和幸福感。

第三,家长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发挥孩子生活中第一任教师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影响举足轻重。作为家长,一定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关爱而不溺爱,尊重而不迁就,使孩子稚嫩的心灵能时时与生活摩擦和碰撞,经受生活的磨炼,循序渐进的教育,家长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必然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

第四,加强教育改革,确立正确评估标准,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中学生的种种心理现状,换角度而言,是对教育改革的迫切呼唤。作为战斗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深切体会到,陈旧的教学方式虽然能使学生强制性的接受一些知识,但是会致使孩子们身心疲惫,思维禁锢,失去可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其关键是要确立一套全新的、恰当的评估标准。各地教育部门应彻底更新观念,学习先进经验,不做表面文章,把素质教育作为政府行动,全面推进学校管理。

总之,“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其在未来社会中的特有作用,引起了教育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责任重大。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在教学中逐步认识解决,要付出艰辛,付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