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角色变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1

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角色变换

李海波

四川南充市安平中学(637000)李海波

在多年的教学探索中,我发现:有的教师把中考当做物理教学的终极目标,“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这句话成了物理教学中的“经验之谈”,也成了部分教师放弃实验教学的“理论依据”。

初中的物理课程,有助于逐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物理实验课程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物理实验教学的成功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物理教学的质量。

1教师要真正当好导演这一角色

导演的任务是指导演员准确地完成表演任务。老师也是这样,在实验中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弄清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是让他们做好学生实验的第一步。所谓明确实验目的,即要使学生清楚本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及要达到什么目的。如果实验目的不明确,不能根据教材要求很好地理解它,则会在实验时面对眼前的仪器束手无策,此次实验活动必然“收获无几”。也只有明确了实验目的,才能使自己成为实验的主人,为实现真正的科学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是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的根本依据,若不能很好地掌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做实验时就没有了可遵循的原则,当然也多半会在实验中“事倍功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告诉学生知识的要点,也要让学生有自我发现的乐趣。既有有组织的指导预习,也应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和方法。

2教师要精心设计实验过程

物理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实验过程,并根据实验细心选择适合当下学生需要的实验器材。实验的设计包含的要素较多,淤注重实验方法;于尽量减小实验误差;盂设计的步骤科学可行;榆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器材的选择往往被部分教师所忽视,其实,它是实验设计过程中的异常重要的一环,有时甚至能左右实验的成败。

以笔者教学《熔化与凝固》一节为例,其中的一些经验与教训很能说明问题。课前,先确定本节的主线为利用对比法探究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中的区别与联系。例如:先在1班上时,师生共同学习了熔化、凝固定义后,很自然地过渡到熔化、凝固过程中的吸放热关系及温度变化规律的探究上来了,共同讨论实验方法时,同学们都认识到物体吸放热不均匀有可能影响本实验,不失时机推出“水浴法”及通过不停搅拌等手段来使吸热均匀。然而“百密一疏”,在冰的选择上,我采用通常的碎冰(即用锤子将冰块一一敲碎)装入大试管,进行实验,结果却并不理想。小结如下:淤缺少冰在低温吸热升温而物态不变的过程发现;于冰在熔化过程中,虽经不断搅拌,即温度却仍有小幅振荡;盂熔化过程过短(3.5min),不足以在学生中产生强烈印象。然后,在2班上时,我对实验的器材作了根本改变:淤变贮冰保温瓶单层为“双层”,在夹层中装入-10益的20%酒精,从而可控制实验时碎冰的初温达-6益左右,可让学生发现晶体固态物质在未达熔点前吸热升温而物态却并不变化的过程;于变碎冰为霜,使颗粒更细小,受热更均匀,甚至无需搅拌;盂变水浴为空气浴,即通过冰从空气中吸热给冰“加热”,使冰得以缓慢吸热。实验中,经4~5min后,冰温度达到了0益,此后经历了“漫长”的15min的熔化时间,这期间学生们还发现这些细冰熔化后形成的一个个气泡在冰水中缓慢上升这一以前老师也未见过的过程,收获到了许多意外之喜。学生们充分理解了“盘中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这句话的含义。

3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相对开放的实验环境

学生实验时,应创造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对其探究内容不规定得过死,否则可能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而开放实验的结果必然会带来百花齐放的局面。例如《光的折射》,我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杯热水(热水的水雾可用于显示光在空气中的光路),一只激光手电筒,一张硬白塑料片,一只空塑料杯,一只长吸管等,让学生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结合自习,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得到的结论比平时单纯由老师演示得出结论要好得多。

实验讨论时,我让同学们广开言路,各抒已见,结果呢?经统计,本节课,学生探究后共提出了这样一些有意义的探究结论参与实验后的总结交流:淤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改变传播方向,且偏向法线;于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随着增大;盂光从空气中垂直射向水中时,不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榆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且偏离法线;虞在榆结论中,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时候,没有光线进入空气;愚光线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舆光斜射到空杯底某点,慢慢加水后,点向法线方向靠近;余斜射入水中的吸管看上去向上弯折了;俞竖直放的吸管从上面看上去在水中的部分好像变短了,而从旁边看过去,好像变粗了。

学生这些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正是对物理学的理解与感悟。教师的这些角色转换,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得物理教学的问题简化明了,起到一般计算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可以使物理概念得到进一步拓展,而且能将物理学科和其它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推动了物理教学的课堂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