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树立孤残儿童价值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1

如何在教学中树立孤残儿童价值观

侯军

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150059)侯军

何为孤残?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失去亲人和自立的能力,没有亲人陪在身边,没有照顾自己能力的人。一般大多在身体、智力等方面有一定的残疾、障碍,是需要别人帮助的弱势群体。在福利院中,所有的孩子统称为“孤残儿童”。因为他们没有父母亲人,而大部分也都存在残疾、障碍。因此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学习工作,都需要工作人员的悉心照顾、扶持帮助。

孤残儿童需要关爱及细心的照顾,护理人员大多会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却不知这样让孩子养成了不知感恩、浪费等错误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决定态度、行为的心理基础,也是未来发展的人生导向。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很多时候为人师表不光只是教授知识,授道解惑。而更重要的是给儿童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未来发展指引方向。

1教会孩子感恩近年来,很多福利院的老师都说:孩子变的有些自私,认为别人对他的好事理所应该的,不用表示感谢。这种行为是危险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被关爱笼罩的孩子不懂得感恩,那么,他以后要如何获得他人的认同与尊重?

1.1首先要让孩子懂得他人的关爱,并不是理所应当,要用感恩的心去感受。例如:让护理员给同学们演讲,说出他们一天的工作,如何照顾孩子,让孩子们回想小时的事情,想一想那时护理员多么辛苦的照顾他们。通过这种形式,让孩子明白他人对自己的关爱。

1.2在日常教学中,着重教授一些感恩内容的诗。列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既可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明白,感恩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有了理论的支持,学生会更加认同。

1.3其次,让孩子学会回馈。培养孩子懂得感恩。例如:让孩子主动对护理过自己的职工说感谢,对帮助过自己的同学要说谢谢。并通过班会等形式,对表现突出的同学提出表扬。例如:有个同学以前总是认为,职工、他人就是应该为自己服务。通过组织的几次班会活动,他变的懂得感恩了,有礼貌了。每天对护理员问好,并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学习的态度也较以前认真了,成绩也有了进步!由此可见,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对孩子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2教会孩子学会珍惜每个地方的福利院,都有这样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孩子的要求只要合理,都会得到满足。满足不了的,也要想办法做到。可能是所有一切来的相对容易,很多孩子养成了浪费的习惯。更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这也可能是现在一些孩子的“通病”,孩子都是天真无邪的,他们的思想很容易被环境左右,但多数很多时候只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但该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

2.1孩子很多时候不懂珍惜,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不知道这一切是经过多少努力才得来的,不知道这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要让孩子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得来。孩子们才会真正的学会珍惜。例如:在春天的时候,组织课外活动。带孩子去看农民伯伯是如何种地,让他们知道一米一面,来之不易。并鼓励孩子用竞赛的形式,帮助农民伯伯种田、拔草。只有亲身体验做这一切多么辛苦,才能真正的学会珍惜。

2.2在日常生活中,吃饭的时候定量,给每个学生的饭菜刚好吃完,不会剩下,而又可以让每个孩子吃饱。并在吃饭之前大家朗诵《锄禾》,这样也减少了孩子浪费的机会。时间长了,孩子也就习惯每餐都吃完,不再浪费。

2.3每天在开始上课之前,引导孩子每天背诵一首有关珍惜粮食的诗,例如:《悯农》、《耕织图》等等。在不印象课堂教学的情况下,对表现突出的孩子给予奖励。

总之,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在这里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想要改变一个孩子的思想并不容易。

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密切的关注学生。持之以恒,一定会取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