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运用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运用实践

王秀玲刘兰珍

宁夏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宁夏石嘴山75300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梗塞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您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塞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干预总有效率为93.33%,满意度为90.00%,对照组干预总有效率为73.33%,满意度为76.67%,两组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脑梗塞;神经功能;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57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9-0250-01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modelintheapplicationofinfarctionpatientsclinicalcarevalue.Methods:betweenJanuary2015andJanuary2016youcometoourhospitalfortreatmentof60patientswithcerebralinfarctionastheresearchobject,usingtherandomnumbertablemethod,allofthepatientswererandomlypidedintocontrolgroup(givenroutinenursingintervention)andobservationgroup(given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intervention),andcomparetheclinicalinterventioneffectoftwogroupsofpatientsandpatientssatisfaction.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was93.33%,theobservationgroupofpatientswithinterventiondegreeofsatisfactionwas90.00%,controlgrouptotaleffectiveratewas73.33%,interventiondegreeofsatisfactionwas76.67%,thecontrastbetweenthetwogroups,withstatistical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theapplicationintheclinicalnursingofpatientswithcerebralinfarctioninpatientswith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modelcanobviouslyimprovetheclinicalsymptoms,promotingtherecoveryofneuralfunctionandimprovepatient'ssatisfaction,isworthwidelyusedinclinical.Keywords: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Cerebralinfarction;Nervefunction;satisfaction

脑梗塞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变,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改变,形成血栓,导致脑动脉管腔的狭窄和堵塞,引发脑组织局部的缺血性坏死[1]。本病好发于老年人,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患者预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对脑梗塞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患者语言和肢体功能的恢复[3]。本文就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梗塞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至2016您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塞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失语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扫描确诊为脑梗塞。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在50-75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59.16±2.03岁。在所有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每组各30名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常规给予药物抗凝抗感染治疗,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给予脱水利尿剂,必要时给予患者氧气吸入,除患者血压水平极高,一般不予降压处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的发生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包括(1)心理护理:脑梗塞的发病比较突然,部分患者不能适应,无法接受生活方式的改变,容易出现焦虑、暴躁、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认真倾听患者的诉求,耐心解释患者的问题,鼓励和帮助患者,使患者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信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叮嘱家属时刻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与家属一起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2)体位护理:加强早期的体位护理,有助于减少肌肉的伸屈和痉挛。脑梗塞患者以侧卧位为主,尽量避免仰卧位。为了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预防压疮的发生,应每2小时为患者更换体位一次。患侧卧位时,避免患侧肢体的受压,将患肢置于前伸位,保持张鑫向上,前壁呈外旋状态。患者取患侧卧位时,有利于增加患侧肢体的感觉输入,具有治疗意义。(3)加强肢体的康复锻炼: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进行肢体的康复锻炼。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向患者介绍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告知患者及家属每日进行患肢软组织的按摩,并教会其按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指导其在床上进行患肢的被动训练,至能逐渐自行坐起。待患者逐渐恢复肌力后,指导其进行自主运动,如手术的伸屈、简单的洗脸、穿衣等动作。当患者极力达到步行训练的标准时,协助患者进行步行锻炼。(4)语言功能与认知功能的训练:指导患者做鼓腮、噘嘴、龇牙等动作,从最简单的字母发音开始进行锻炼,逐步增加患者的吐字量,循序渐进,鼓励患者进行简单的交流。增加广播、看电视等途径的训练。

1.3护理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其中护理干预效果的评价标准是[4]: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在90%-100%,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表示为治愈;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在46%-89%,病残程度为1-3级,表示为显效;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在18%-45%,表示为有效;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不明显甚至增加,表示为无效。干预总有效率=(治愈人数+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为本科室自制,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80分以上表示满意,60-80分表示一般,60分以下表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将所获得的数据集中归类,录入数据库。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的比较情况

观察组患者中治愈的人数有18例,显效的人数有4例,有效的人数有6例,干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干预总有效率为73.33%,且两组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康复医学是一门以改善患者的功能缺陷、消除功能障碍为目的的新型学科。脑梗塞患者在发病的早期,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能够有效的逆转因神经细胞受损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5]。脑梗塞患者由于脑组织的局部缺血,常常会引起语言和肢体功能障碍,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给予脑梗塞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其语言和肢体障碍,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研究发现,给予观察组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患者的干预效果及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模式(P<0.05)。这说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帮助脑梗塞患者加快生理和心理的恢复,实现护患关系的和谐,能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莉.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3,26(6):251-252.

[2]张艳.综合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脑梗塞患者的临床价值[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5(2):170-172.

[3]李兰,孙志华.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进展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0):5971-5972.

[4]孙振芳,于格,高媛等.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研究,2016,24(3):140-141.

[5]张雪静.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20):3095-3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