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生活方式对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不良生活方式对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

王宏霞

(河北邯郸市第一医院056002)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不良生活方式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为改善和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的参考建议。方法:选取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运用一般性情况调查表和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HLQ)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并使用统计学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982名在校大学生的HLQ总评分为(141.97±22.13),并且各个维度的标准分中最高得分72.63为人际支持行为,最低得分为运动锻炼行为;发现高低年级在生命欣赏行为、压力管理行为、人际支持行为和健康责任行为方面得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生在生人际支持行为、健康危害行为、生活规律行为这三个方面均低于女生;在压力管理行为、运动锻炼行为两个方面均高于女生,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方面则无明显差别。结论: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积极地教育干预措施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使之积极健康,是改善他们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也是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生活方式;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身心健康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当中,人们自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一种综合表现,它是一个内涵广泛和内容丰富的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及个人的发展变化。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对于人类的身心健康贡献着60%的作用。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社会医疗技术等不停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人们的身心健康却在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大多数普通人正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生活状态之中,各种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都在时刻困扰着现代社会。有调查发现在发达国家之中70.8%的死亡人口都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所致的,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占据50%左右,而我国也有相似统计分析,发现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疾病致死的人数占据44.7%,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生活方式对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程度。而大学生群体又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群体,健康的身心情况对于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有报道表明,处在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高达整个群体的70%[1-2],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群体的不良生活方式展开调查,以期能够对于改善他们的身心健康给于科学的建议和指导。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本地三所院校的1000名大一、大二、大三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男531名,女469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平均年龄(21.3±2.9)岁。排除标准:排除精神障碍及无法沟通者;排除不签署研究知情书者;排除有严重性疾病者。

1.2方法

对所有的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性情况调查表和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HLQ)。一般性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家庭情况等基本资料;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HLQ)采用学者王冬[3]编制的(南方医科大学),主要包括38各条目、8各维度。8各维度分别是:生命欣赏行为、压力管理行为、人际支持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健康责任行为、生活规律行为、饮食营养行为、运动锻炼行为。并按照1~5分,Likert评分法。

1.3统计学分析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9.0和EXCEL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调查问卷982份,其中男生521份,女生461份,回收率98.2%。

2.1982名大学生HLQ评分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982名在校大学生的HLQ总评分为(141.97±22.13),并且各个维度的标准分中最高得分72.63为人际支持行为,最低得分为运动锻炼行为。见表1

3讨论

在本次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的大学生生活方式的HLQ的评分标准分局于中等水平,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不良的生活方式问题,这与各种研究报道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差、酗酒、熬夜、打架、怀孕、自杀以及心理问题等情况相符。健康责任和危害意识则是反映对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认知能力和责任态度,是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负责态度和能力的问题,在这方面,大学生的平均得分局于一般水平,则表明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行为意识也不足[4]。

总之,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积极地教育干预措施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使之积极健康,是改善他们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也是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杨隽.不良生活方式对高校学生健康影响及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2,31(5):503-506.

[2]朱金卫.生活方式改善心理健康的实证依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23-128.

[3]孟强,谭晓华,刘乐等.大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128-130.

[4]张霞,陈丽霞,李秋玲.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调查及干预对策[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7):1068-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