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最新治疗进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3

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最新治疗进展研究

庄艳梅

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人民医院云南大理672400

摘要:目前,伴随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患有眼部疾病的患者数量越多越多。在眼部疾病中,视网膜静脉阻塞并不鲜见,患者患病之后,眼部功能会逐渐下降,且视力状况也会出现明显改变。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发病后很容易出现其它类型的并发症,黄斑水肿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也是临床常见眼底病变。有相关研究显示,黄斑水肿是导致患者视力不断下降甚至视力完全丧失的重要诱因。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患者,给予其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十分关键的,本研究将对此类患者的治疗进展进行相关综述分析。

关键词:黄斑水肿;视网膜静脉阻塞;治疗;研究;进展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临床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视网膜血管疾病,这类患者患病之后,视力状况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1]。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发病后,随着病程的不断进展,其视网膜血管内部的内皮生长因子就会出现持续性释放,进而进入患者的玻璃体当中,从而引发黄斑水肿症状。黄斑水肿是临床中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较为主要的眼底症状表现,也是导致患者视力状况不断下降的原因[2]。根据相关研究显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患病一年后,发生黄斑水肿的几率在5%—15%之间。患者之所以会出现黄斑水肿,主要是视网膜内屏障被静脉阻塞所破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出现上调,视网膜内部毛细血管出现渗漏,造成液体在患者视网膜外丛状层出现积聚,进而形成黄斑区囊样水肿[3]。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的病情如果持续进展,就会造成其黄斑区结构被严重破坏,患者的视力会出现不可逆损伤[4]。针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临床目前可选择方案类型较多,本研究将对临床各治疗方案进行综述观察。

1药物治疗方案

1.1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在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的药物治疗当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较为常见,治疗方法多为玻璃体内注射。医生在为患者选择此种方案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对患者患病眼部周边视网膜状态进行严格检查,观察视网膜是否存在缺血症状。如果患者存在缺血反应,医生就需要为其选择视网膜激光光凝处理。

1.1.1贝伐单抗

在此类患者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中,贝伐单抗是常用药物之一,也是一种单克隆抗体药物,贝伐单抗可以对患者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进行有效抑制,进而阻碍新生血管的生成,在临床眼部新生血管病变以及血管渗出病变中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早在2005年,就有相关人员首次将贝伐单抗用于临床眼部疾病患者的治疗中,并且发现其在黄斑水肿症状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临床相关研究显示,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接受贝伐单抗治疗后,治疗后半年的最佳矫正视力可以提高十几个字母数,且如果可以将贝伐单抗与地塞米松等药物进行联合应用,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但是,在贝伐单抗长期治疗效果以及与其它药物进行配伍治疗方面,仍需要临床医生进行进一步分析。

1.1.2雷珠单抗

雷珠单抗是临床中一种人工改良性质的多克隆抗体药物,有很强的新生血管形成抑制作用。在选择本院2017年5月收治的2例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的治疗中,分别给予一例患者0.3mg雷珠单抗玻璃体注射治疗,另一例患者则接受0.5mg雷珠单抗玻璃体注射治疗。在对两例患者进行治疗后6个月随访可看出,接受0.3mg雷珠单抗治疗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2个以上字母数,而接受0.5mg雷珠单抗注射的患者则提高了14个以上字母数。这一结果也表明,雷珠单抗玻璃体注射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视力功能可以得到较好的提高。

1.1.3阿柏西普

阿柏西普是临床中一种重组融合蛋白药物,相关研究人员在给予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阿柏西普治疗后,患者的眼部视力状况会明显提高,且有超过五成的患者视力会提高至少15个字母数,患者黄斑中心的凹视网膜厚度也会出现明显的缓解,相关症状会得到较好恢复。也有相关研究证实,对于一些接受雷珠单抗或者贝伐单抗治疗后效果不佳的患者而言,接受阿柏西普治疗后相关症状可得到较好缓解,患者黄斑水肿会明显减少,且患者的视力状况会变得较为稳定。

1.1.4康柏西普

康柏西普是临床当中一种新型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形成融合蛋白药物,对于阻碍新生血管的形成有较好的效果。目前,在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的治疗中,康柏西普的应用经验相对较少。但是,有相关研究显示,在患者的玻璃体当中注射康柏西普并且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的效果较好,并且可以达到较好的加速黄斑水肿吸收的效果。给予患者玻璃体康柏西普注射治疗,患者的初始治疗周期为3个月,且患者每个月玻璃体内注射药物的剂量为0.5mg,之后可以每3个月为患者进行一次换药。虽然这种单一类型的用药方式在实际治疗当中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是也仍然存在不足。所以,临床会选择将康柏西普与激光光凝治疗、皮质类固醇药物等进行联合治疗,以此达到协同治疗的效果。

1.1.5哌加他尼

在临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以及其它类型的新生血管性眼部疾病患者的药物治疗中,哌加他尼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该药物于2004年12月在美国获批并且用于眼科临床治疗当中。哌加他尼是一种选择性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接受哌加他尼治疗后,药物有效成分可以与细胞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165氨基酸异构体进行较好结合,并且对其活性成分进行较好抑制,阻碍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受体进行结合,以此抑制患者眼部新生血管的生成。

有相关研究人员在视网膜静脉阻塞并发黄斑水肿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哌加他尼,发现患者接受3周该药物治疗后,黄斑中心凹厚度会出现明显的减少,且视力状况可以提高Snellen表2行甚至以上,且患者也不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反应。一般来讲,对于接受贝伐单抗单一治疗或者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后效果不佳的视网膜静脉阻塞并发黄斑水肿患者而言,接受哌加他尼治疗的效果会相对较好。

1.2糖皮质激素药物

除了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之外,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的治疗,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也是常用的药物类型。糖皮质激素药物可以对人体前列腺素以及白三烯等炎性介质的释放、合成进行较强抑制,以此降低人体炎性反应。糖皮质激素药物可以对毛细血管以及纤维细胞的增生进行较强抑制,并且对胶原蛋白以及黏多糖的合成进行抑制,患者肉芽组织增生也会得到显著改善。这样一来,可以避免患者炎症后期出现瘢痕、粘连等情况,也能减轻炎症所引发的后遗症。目前。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的相关机制尚不明确,但是,临床已有相关研究证实这类药物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有一定效果。

1.2.1曲安奈德

曲安奈德是一种临床中人工合成且非水溶性质的长效糖皮质激素药物,该药物是一种白色或者类白色的结晶状粉末,且局部用药吸收相对较为缓慢。曲安奈德的主要作用就是减轻患者细胞的免疫反应,也会降低炎症血管的渗透性,患者视网膜屏障会变得较为稳定,上皮细胞增生以及新生血管的形成会受到较好的抑制。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的曲安奈德治疗,临床治疗方式主要为玻璃体腔注射。为患者选择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可以让药物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药物起效的速度也会较快,但是,部分患者可能会在接受注射治疗后出现眼压升高、眼内炎等不良反应。除了玻璃体腔注射,一些医生也会选择后Tenon’s注射,这种注射治疗方式的不良反应很少,且成本相对较低,患者也较为容易接受,但是与玻璃体腔注射相比,治疗效果可能相对稍差。所以,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选择[5]。

1.2.2地塞米松

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的治疗,地塞米松也是常用的一种糖皮质激素药物,且临床多会选择地塞米松缓释装置进行治疗。在对我院2016年一例视网膜静脉阻塞并发黄斑水肿患者进行地塞米松缓释装置治疗之后,患者治疗后2个月,其最小分辨角对数法视力从治疗前的(0.66±0.3)提高到了(0.33±0.2),且该例患者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也从(631.1±177.2)μm提高至(228.4±34.7)μm。

2手术治疗方案

2.1视神经发射状切开治疗

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并发黄斑水肿患者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之外,手术治疗也是效果相对较为确切的治疗方式。在此类患者的手术治疗当中,视神经放射状切开术较为常见,这种手术方案主要是经由患者的睫状体平坦部位进行视盘鼻侧视神经放射状切开,其治疗目的在于对患者视神经承受的筛板压力进行减除。目前,临床相关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手术治疗方式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相关症状,并且改善患者的视力,但是,对其作用机制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相关研究人员在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患者接受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治疗进行随访后发现,患者的视力状况在短期之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患者黄斑水肿可以在一个月之内出现明显消退,眼底出血也会在治疗后3个月内被吸收。日本有研究人员表示,大多数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接受这一手术方案治疗后,视力状况会得到显著改善,但是患者的患眼可能会出现与视神经切开部位对应的颞侧视野缺损。

2.2玻璃体切割术与动静脉交叉鞘膜切开手术

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的手术治疗,医生也可以选择将动静脉交叉鞘膜切开与玻璃体切割术进行联合应用,这样可以对患者下方静脉进行较好的减压处理。早在1988年,临床就首次出现利用手术将患者动静脉血管鞘切除,进而为静脉减压的治疗方式,且在对接受此种模式治疗后的患者随访结果分析显示,患者接受这一手术模式治疗后8个月,视力会从0.1提升至0.8。有相关研究人员在进行对照实验之后得出结论,患者单纯接受后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以及同时接受动静脉交叉鞘膜切开联合治疗,其视力状况等都可以得到较好的改善,这两种治疗方式差别相对较小。

3激光治疗方案

除了上文所述的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之外,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也可以接受激光治疗。激光治疗在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已经有了40年以上的历史,早在1971年,Krill就首次将激光治疗用于视网膜静脉阻塞并发黄斑水肿患者的治疗中。激光治疗的方式主要是利用光凝对患者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进行封闭处理,以此减少患者出现损伤的视网膜细胞,并且重建患者视网膜血氧平衡,从根源上减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进一步分泌,以此减轻患者黄斑水肿症状。有美国相关研究人员在临床试验中发现,视力在0.5以下的灌注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接受黄斑区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的效果较好,且医生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患者选择氩离子激光光凝治疗方案。

在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的激光治疗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变状况进行全面分析,以此选择针对性较强且较为合适的激光治疗方案,并且要在患者接受治疗后,严格观察其各项体征与临床指标,若患者出现不适反应等,医护人员需要立即进行处理,以免患者因并发症反应等造成治疗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结语

目前,临床患有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多,且患者的发病机制尚未形成统一定论,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患者,如果其无法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病情就会持续进展,视力状况不断下降,症状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失明。这样一来,患者的眼部健康会受到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也会每况愈下,患者生活质量更会不断下降。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临床治疗方案类型较多,但特效方案较少,目前,医生多会为患者选择多方案联合治疗,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患者接受治疗的安全性以及长期预后情况仍需要选择大量样本进行长期深入分析。医生需在患者治疗中从其发病机制入手,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综合干预,以达到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文卓.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抗VEGF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8):8-9.

[2]夏松,陈有信.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抗VEGF药物治疗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6,36(11):1093-1096.

[3]刘卫.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治疗进展[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5,15(04):236-239.

[4]李小霞,游志鹏.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治疗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2015,16(03):98-101.

[5]张正,李银花,丁亚丽,杨健,杨海燕,付金玲,隋桂琴.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治疗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04):1138-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