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杨鑫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161000

摘要: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接收的52例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本次观察,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术前评估后开展手术,观察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本次观察中的52例患者都成功的进行了CEA治疗。术后1周、术后6个月时的颈内动脉狭窄处血管内径、SPV、PI与手术前相比,明显增大;且PSV、EDV与手术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个月有1例患者出现TIA,采取了保守治疗措施。结论通过严格的术前评估分析后,对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与治疗效果。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高龄;颈动脉狭窄;临床疗效

当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被认为是治疗和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标准方法,ECA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病死率也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还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血管条件较差是高龄颈动脉狭窄发病的主要因素,通常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这部分患者的治疗中,具有很大的麻醉与手术风险,所以,对于高龄患者能否采取CEA治疗以及能够取得的疗效一直存在很大争议。本文希望通过观察CEA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估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风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接收52例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本次观察,所有患者均经过头颅MRI、头颈血管CTA、颅脑多普勒超声、血管超声等多项检查,确证为颈动脉狭窄。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71~92岁,平均(78.51±3.84)岁;病程4~10个月,平均(5.76±1.54)个月;颈动脉狭窄程度为64~93%,平均(75.83±3.62)。

1.2方法

(1)术前评估。高龄患者存在很大的麻醉风险与手术风险,所以必须做好严密的术前评估。在手术开展前,影像科、介入科、心内科、彩超室、麻醉科、重症监护室、神经外科等多个科室联合评估患者的病情以及承受能力,仔细分析患者的肺功能、心脏超声、18导联心电图、胸部X线、血气指标等,探讨最科学、最合适的麻醉方式与手术方式[1]。

(2)手术执行。患者送入手术室后,根据术前评估做好全身麻醉操作,密切监视患者的桡动脉血压,在手术室通过TCD对同侧的颅内血流速度(MCAV)进行检测。将患者的头部转向对侧,选择胸锁骨乳突肌前缘做手术切口,由皮肤到血管内膜,逐层切开,并将总静脉血管结扎,打开颈动脉鞘,使得颈动脉与分叉点充分暴露出来,使用无创伤血管钳阻断患者的颈外动脉及总动脉近端,使用临时动脉阻断夹将甲状腺上动脉的起始端结扎,并记录好阻断的时间。然后将颈动脉切开,剥离出硬化的斑块,仔细检查被取出的斑块碎片和颈动脉内的情况后,将血管切口缝合,并将阻断的动脉血管逐次开放并逐层缝合切口。存在双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于术后1个月再进行对侧的手术。

1.3疗效观察

观察患者术后1周与6个月时的颈内动脉狭窄处的血管内径、收缩期血流峰值(PSV)及舒张末期流速(EDV),检测患者的SPV与搏动指数(PI)[2]。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并在术后1年进行DSA检查,评估患者的经动脉狭窄状况。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数据,并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分别以t与x2检验数据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观察中52例患者都成功的进行了CEA治疗。术后1周、术后6个月时的颈内动脉狭窄处血管内径、SPV、PI与手术前相比,均明显增大;且PSV、EDV与手术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数据见表1。围术期没有出现死亡病例。术后4天,有2例患者出现肺部炎症,术后6天,有1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2天,有1例患者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术后11个月,1例患者出现TIA,并进行DSA确诊后进行保守治疗,其他51例患者术后没有发生TIA于脑梗死的情况,也没有发生明显的血管再狭窄。

表1:手术前后患者的相关指标观察(x±s,n=52)

3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我国老年人病死的主要因素,由于老年缺血而导致的脑梗死的患者中有近30%的患者是由于颅外颈动脉狭窄引起的[3]。高龄是指年龄大于或等于70岁的人,这部分人群患脑血管疾病的几率更大。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受到自身身体条件的影响,再加上合并的其他老年性疾病,想要采取ECA治疗,其手术治疗风险性较大。所以,在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必须要对其生命体征以及相关的手术指征进行严格、细致的分析,在有效规避手术风险后,再制定科学的手术方法,以保证手术成功率与治疗效果。本次观察中的52例患者的手术都取得了成功。术后1周、术后6个月时的颈内动脉狭窄处血管内径、SPV、PI与手术前相比,均明显增大;且PSV、EDV与手术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个月有1例患者出现TIA,采取了保守治疗措施。由此可见,通过严格的术前评估分析后,对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与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萌,郝继恒,张利勇,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效果分析[J].山东医药,2016,56(14):18-20.

[2]陈宇,刘暴,邵江,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7,16(10):725-728.

[3]杨茜,严臻泉,吴国斌,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