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新技术对椎体骨折良恶性鉴别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MRI新技术对椎体骨折良恶性鉴别的研究进展

窦瑞欣

天津市南开医院放射科天津市300100

摘要:椎体压缩性骨折属于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根据病因,可将其分为两种,即恶性与良性,在以往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采取传统技术往往很难对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性质进行判断,此时,一种全新的诊治技术便应运而生了,MRI作为一种新型的椎体骨折诊断技术,其可以大大提升椎体骨折性质诊断的精确度。本文探讨了MRI新技术在椎体骨折良恶性鉴别中的研究进展,可供参考。

关键词:MRI技术;椎体压缩性骨折;鉴别

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其主要包括恶性与良性两种病因,其中恶性骨折主要是指转移性肿瘤及原发性肿瘤,而良性骨折主要是指外伤及骨折疏松。针对不同病因所造成的骨折,其预后和所遵循的治疗原则也是各不相同的。据调查发现,椎体骨折的发病群体多为中老年人。一些恶性肿瘤患者可能出现良性压缩骨折,而一些恶性骨折患者也可能不伴有确切的原发肿瘤病史,其临床症状往往无明显特点,所以,准确地判断椎体骨折的病因就显得尤为重要。MRI属于一种新型诊断技术,其可以将病变范围、位置及其与周边组织的关联明确地展示出来,可显著提升诊断的精准度,因此,对MRI新技术在椎体骨折良恶性鉴别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脊柱损伤症状,其多发于老年群体,根据病因不同,其主要包括恶性骨折与良性骨折两种。其中,椎体恶性压缩性骨折多伴有如下一些信号变化:在T1WI上的压缩椎体信号以弥漫性低信号为主,在T2WI上的压缩椎体信号以等或高信号为主,而在压脂相上的压缩椎体信号以高信号为主,此种信号变化既可以不均匀的,也可以是均匀的,通过增强扫描可能发现病灶会出现不均匀的异常强化,有时甚至可以发现有局灶性不规则的低信号病灶存在于椎体内,且可见正常骨髓信号,这可能是由于异常组织仅取代了椎体内的部分骨髓,但比较罕见[1]。邻近未压缩的附件和椎体在受到侵犯的情况下,也有可能产生类似的信号改变,但椎间隙却在正常范围内。良性压缩性骨折椎体的信号变化会因骨折时间而发生改变。譬如,骨质疏松症性压缩性骨折急性期在T1WI上主要伴有如下一些症状:有局灶性低信号存在于压缩椎体终板骨折位置,在起初的2-4个月内,其尺寸不会出现太大的改变,对侧部分信号未出现异常;T2WI上表现为压缩椎体的信号基本类似于周边的正常椎体,且有线状低信号影存在于终板下方,这是因为骨小梁或骨折线相互嵌插所造成的,通过增强扫描可以发现部分甚至所有的压缩椎体信号等同于周边正常椎体信号;同时还可发现有三角形高信号影或局灶性线状存在于压脂序列上终板骨折周边,这一现象称作液体征,这是判断亚急性或急性骨质疏松症性压缩性骨折的一个重要指征,恶性压缩性骨折中几乎不存在这一现象[2]。

2.对骨折良恶性判断的MR研究

2.1MRI信号强度

骨髓水肿(BME)信号起源于液体信号强度,其病因有很多,如肿瘤、炎症、外伤、感染等。只根据信号强度来判断亚急性和急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骨髓水肿,这一办法的特异性不足。

正常人的骨骼主要由黄骨骼、红细胞造血骨骼及矿化骨基质等三部分组成[3]。其中,黄骨骼与红骨骼可实现互相转化,二者始终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状态,针对性别与年龄不同者,其比例也是有所差异的。此种平衡的异常会导致如下一些病症:红骨髓细胞耗竭、黄骨髓转化为红骨髓。

BME在判断椎体骨折的良恶性中没有太大意义,而其它几种骨髓信号对于椎体骨折的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据相关报道显示,有前后走行的带状液性或梭形信号区存在于良性病变椎体前中部,且有液性信号存在于靠近终板的椎体骨折部位。大部分恶性肿瘤的椎体正常骨骼信号会被完全取代,随着肿瘤病灶的不断生长,椎体内会逐渐出现许多异常信号,而且肿瘤的变性、出血及坏死也会产生一些信号。

一些学者指出,对比增强扫描在判断椎体骨折良恶性中并无特异性,因为存在着T2透过效应,故最初DWI只适用于定性判断。

2.2磁共振定量技术

2.2.1正反相位技术

正反相伴技术是一种可将组织及肿块中存在的水分及脂肪特点充分体现出来的技术,可将伴有水分及脂肪的病变或组织充分反映出来。人体的骨髓主要包括红骨髓与黄骨髓两种,红骨髓通常存在于脊柱内。健康成人红骨髓中脂肪与水的占比相同,均为40%,其余20%为蛋白质等成分,因此,反相位上脂肪与水的信号强度相减趋于0。在椎体出现病变的情况下,脂肪占比会上升或下降,脂肪与水的差值也会变大,反相位上的信号强度也会随之增强。

研究发现,椎体恶性骨折在正反相位上的信号强度比(反相位/正相位)大于良性骨折。据调查发现,选用SIR低于0.65为界,诊断特异度达100%,敏感度达95%;选用SIR低于0.8为界,诊断特异度89%,敏感度达95%[4]。在此次调查中,调查人员将1.5T与1.0T磁共振的参数设为相同进行反相位成像,由于场强度与回波时间密切相关,所以会影响诊断结果。另外,也有学者指出,尽管椎体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正常椎体信号强度比(反相位/正相位)范围有一部分重合,然而其存在明显的差异,可以将信号强度比减少20%当作判断椎体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的参考值。

2.2.2MR弥散加权成像

DWI可反映出机体组织内水分子的自由扩散运动状况,研究发现,椎体良性骨折的表观扩散系数大于恶性骨折,但两种性质骨折的表观扩散系数值有一部分重合。与表观扩散系数相关的研究也各不相同,可利用B值及脉冲序列类型等技术因素来解释不同研究之间的差别。倘若仅对高B值成像及EPI进行研究,则恶性肿瘤的表观扩散参数正常值应为1.5×10-3mm2/s或更小[5]。DWI技术在判断椎体骨折的良恶性中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度。

2.2.3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

1H-MRS可依据谱线中的脂峰和水峰来判断椎体内的水脂信号比,其可以充分显示出活体组织的生化改变及代谢情况,且不会对机体造成任何创伤。曾有学者对25例椎体骨折患者实施MRS与MRI扫描,通过比较病变椎体与周边椎体单体素1H-MR光谱,发现水肿成分和恶性组织取代了椎体骨折中的正常骨髓成分,椎体水峰上升,脂质信号减弱[6]。还有学者通过对15例腰椎脂肪化患者实施正反相位成像与多体素MRS成像检测,发现MRS可准确判断急慢性椎体骨折的性质。

但MR检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当骨折所处时期存在差异,正常骨髓信号不均匀,椎体恶性肿瘤存在多种类型或是患者伴有老年性骨质疏松合并骨质增生时,MR信号会比较复杂,此时判断椎体骨折性质的难度就较大,需配合其他影像学检测。

综上所述,MRI可准确地判断大多数椎体骨折的性质,是椎体骨折性质鉴别的首选技术,但当MRI无法显示明显特征时,则应配合其他影像学办法进行诊断,这样方能更好地鉴别椎体骨折的病因,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郑修竹,李传亭.MRI新技术对椎体骨折良恶性鉴别的研究进展[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6(5):910-912.

[2]蔡玖明,吴永峻.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单发椎体良恶性骨折中的鉴别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8):1114-1116.

[3]孙英伟,康鹏,邓纯博,等.MRI扩散加权成像应用表观扩散系数鉴别良恶性椎体压缩骨折的Meta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6,19(6):599-604.

[4]傅忠,赖晓东.MRI中同反相位成相、表观扩散系数以及DWI序列在诊断椎体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10):121-123.

[5]邓彤,程晓光,吴志刚,等.MRI同反相位成像、表观扩散系数以及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在椎体良恶性疾病鉴别中的价值[J].广西医学,2016,33(1):60-62.

[6]黄娟,田军章,江桂华,等.MRI增强后扩散加权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临床应用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26(11):1831-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