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患者入急诊抢救室时机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呼吸衰竭患者入急诊抢救室时机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马会爽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300052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抢救室时间与呼吸衰竭患者预后情况的关联。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间收治的100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临床资料,探讨急诊抢救室时间对预后情况的影响。结果急诊抢救室时间为工作时间的概率是72.0%,休息时间的概率为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类呼吸衰竭者概率明显高于I类患者(P<0.05);预后情况与患者年龄、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02)血液中乳酸含量和吸烟史有关。结论呼吸衰竭患者预后情况与急诊抢救室时间关系不明显。

关键词:呼吸衰竭;急诊抢救室时间;预后情况

呼吸衰竭治疗效果与急诊抢救室时间密切相关,及早确诊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可改善临床症状[1]。但目前尚未明确该疾病预后情况是否与急诊抢救室时间的选择存在关联,为深入探讨呼吸衰竭预后情况与急诊抢救室时间二者的关系,我院对收治的急诊抢救室呼吸衰竭患者展开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间收治的100例急诊抢救室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男72例,女28例,年龄42—83岁,平均(67.5±1.2)岁,65例I型呼吸衰竭患者,35例II型呼吸衰竭患者;工作时间急诊患者为72例,休息时间急诊患者为28例。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入组患者自愿参与。

1.2方法

回顾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探讨疾病预后情况和急诊抢救室时间的相关性。

1.3观察指标

患者年龄、急诊时间、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血液中乳酸含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20.0统计处理文中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x²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诊抢救室时间比较结果

100例呼吸衰竭患者中,工作时间接受急诊抢救者为72例(72.0%),休息时间接受急诊抢救者28例(28.0%),比较两组急诊抢救室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²=38.720,P=0.000)。

2.2预后情况比较结果

工作时间急诊死亡12例(16.7%),平均住院时间为(5.2±1.4)d,休息时间急诊死亡5例(17.9%),平均住院时间为(4.9±1.5)d,比较不同急诊抢救室时间患者死亡率和平均住院时间,差异不明显(x²=0.020,P=0.887;t=0.943,P=0.174)。

2.3不同预后情况患者各项指标比较结果

存活患者平均年龄为(59.2±8.4)岁,Pa02为(62.4±12.8)mmHg,PaCO2为(57.2±6.4)mmHg,动脉血液乳酸含量为(3.2±0.6)mmol/L,死亡患者平均年龄为(71.5±6.8)岁,Pa02为(48.2±7.5)mmHg,PaCO2为(54.3±4.2)mmHg,动脉血液中乳酸含量为(5.1±1.2)mmol/L,比较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2,P=0.000t=4.410,P=0.000;t=1.787,P=0.039;t=9.745,P=0.000)。

3讨论

呼吸衰竭在急诊室内比较常见,但它并不是具体的疾病类型,而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该疾病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肺组织病变、呼吸道病变、胸廓病变、肺血管疾病、神经中枢及时传导系统功能异常等[2]。临床根据动脉血气情况将呼吸衰竭分为I类呼吸衰竭和II型呼吸衰竭,前者由换气功能异常所致,后者与通气功能异常有关。对该疾病的治疗目的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二氧化碳潴留、缺氧和代谢异常等症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防止累及周围器官,同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去除诱因[3]。老年患者由于各项身体功能弱化,耐受力明显下降,因此预后效果相对较差。对呼吸衰竭患者进行PaO2和PaCO2检测通常可用来判定患者是否缺氧或(和)有无二氧化碳潴留,同样能够反映患者呼吸衰竭程度和类型。研究发现[4],呼吸衰竭患者PaO2与通换气功能、吸入气氧分压和机体耗氧量有关,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时,毛细血管体循环血流时间加长,降低二氧化碳清除能力,同时提高单位体积内二氧化碳含量;高代谢状态下,人体大量生成二氧化碳,对微循环产生抑制作用,导致二氧化碳潴留;患者处于缺氧缺血状态时,易出现无氧代谢,提高血液酸性,并生成二氧化碳;肺功能异常时,用于气体交换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减少,肺部排放二氧化碳能力下降。

呼吸衰竭发病程度与疾病类型的另一个检测指标是动脉血乳酸[5],若动脉血乳酸升高,则表明机体缺氧,因此临床治疗该疾病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乳酸清除率,改善人体缺氧状态,纠正酸中毒,降低死亡率。

此外,个别呼吸衰竭患者存在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呼吸道痉挛,延长住院时间,影响预后效果。

本次研究发现,呼吸衰竭预后情况与急诊抢救室时间关系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急诊科室医护人员业务素质高、基础知识扎实、独立工作能力强,能够熟练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对先进医疗器械设备和急救技巧的熟练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呼吸衰竭患者在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接受抢救室急诊治疗预后情况比较接近。

由于此次研究纳入病例较少,故无法断定呼吸衰竭预后情况与急诊抢救室时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应增加研究对象例数予以深入探讨,以获得准确结论。

参考文献:

[1]严清.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抢救治疗过程中气道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8):170-171.

[2]王明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4):127-128.

[3]周玉涛.BiPAP呼吸机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10):1452-1454.

[4]高中设.氧合指数与急性呼吸衰竭行有创通气治疗患者预后的关系[J].医学综述,2015,21(2):338-339.

[5]王彩云,吴允萍,王东,等.血乳酸检测对引起呼吸衰竭常见疾病的临床指导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