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探析

杨长勇

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目的:对急性主动脉夹层采用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诊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56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将其设定为观察组,再选取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设定为对照组,对其均采用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诊断,比较两组诊断结果,并分析两种诊断方法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ROC曲线。结果:观察组的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的最佳临界点为0.55mg/L,特异度为75.3%,敏感度为98.2%;C-反应蛋白的最佳临界点为5.93mg/L,特异度为71.7%,敏感度为61.8%。结论: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C-反应蛋白与D-二聚体联合诊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为疾病治疗提供有效数据信息。

关键词:C-反应蛋白;D-二聚体;急性主动脉夹层

急性主动脉夹层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被公认为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血管疾病。据相关报道显示: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后24小时内的死亡率可达50%,发病48小时后的死亡率高达68.2%,庞大的数据足以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1]。临床一致认为:如果能对该病及早诊断,并采取高效的治疗方法,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的作用。为此,实验特意选取56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同期选取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对比探讨了C-反应蛋白与D-二聚体的诊断价值,以便为此类病群筛选一种敏感度高的诊断方法,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共56例,将其设定为观察组,患者均经胸部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纵膈或主动脉增宽;CT或MRI检查显示,主动脉内膜撕裂所致内膜瓣,将主动脉夹层分为真假两腔,结合患者的急性胸痛、背痛等症状,确诊为急性主动脉夹层。该组中女性和男性分别占:20例,3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4.39±2.11)岁,按照病因分析,高血压30例,主动脉缩窄且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8例,马方综合征9例,外伤4例,其他5例。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同期选取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设定为对照组,该组中女性和男性分别占:18例,3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5.0±2.04)岁,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先在所有患者肘正中静脉各采2ml血液,分析D-二聚体、C-反应蛋白。均使用德国罗氏公司ModularP生化分析仪,采用颗粒增强免疫投射比浊法检测。详细记录相关数据。

1.3统计学分析

本组诊断实验涉及到的数据信息,均采用(SPSS22.0)专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t和χ2检验,依次用均数加减和百分比表示,差异明显,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以1-特异度为横坐标,以灵敏度为纵坐标,分别代表假阳性率和真阳性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特异度+灵敏度最大值计算最佳临界点。

2结果

2.1比较两组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水平

检测对比发现:观察组的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下表1:

2.2分析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ROC曲线

在急性胸背痛患者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中,D-二聚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4,面积标准误为0.003,P<0.05,95%CI:0.981~1.000,结果显示诊断准确率较高。且最佳临界点为0.55mg/L,阴性预测值为98.4%,阳性预测值为85.6%;特异度为75.3%,敏感度为98.2%;C-反应蛋白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2,面积标准误为0.038,P<0.05,95%CI:0.707~0.863.结果显示诊断准确率也比较高,最佳临界点为5.93mg/L、阴性预测值为69.2%,阳性预测值为75.8%,特异度为71.7%,敏感度为61.8%。详细见下图1:

图1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ROC曲线

3讨论

受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水平的影响,近年来,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发展,在大力推广CTA、MRI血管造影技术下,为疾病诊断提供了重要作用[2]。相应的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率也得到有效提升。但由于急性主动脉夹层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危险性高的特点,如果不能及时、准确诊断,将会错过最佳救治时机,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研究发现,在急性胸背痛患者中,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D-二聚体明显升高,其原因可能与主动脉发生撕裂、血管壁损伤有密切的关系[3]。通常情况下,主动脉夹层发生24小时内,可通过D-二聚体检测发现,此方法以特异度高、灵敏度高、操作方便等特点,为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提供重要途径[4];D-二聚体作为交联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它本身能够反应人体内的凝血功能及纤溶活性[5]。C-反应的蛋白同样以敏感度高的特征,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被广泛应用。病理分析得知: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后,存在非特异炎症反应,所以,C-反应蛋白可作为其预测因子之一[6]。结合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的D-二聚体为(9.41±2.35)mg/L、C-反应蛋白为(31.85±5.29)mg/L、对照组的D-二聚体为(0.31±0.21)mg/L、C-反应蛋白为(5.94±2.48)mg/L,差异明显,组间有统计学意义。说明: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是判断急性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标志。此外,D-二聚体的最佳临界点为0.55mg/L,特异度为75.3%,敏感度为98.2%;C-反应蛋白的最佳临界点为5.93mg/L,特异度为71.7%,敏感度为61.8%。

综上,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C-反应蛋白与D-二聚体联合诊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为疾病治疗提供有效数据信息,以便尽快让患者脱离生命危险期。

参考文献:

[1]朱华民,林柏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3):94-95.

[2]张涛,江海.D-二聚体与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7,24(06):679-681.

[3]张勇,董志军,熊辉,等.D-二聚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4,19(04):261-263.

[4]朱鹏,邱风,刘菲,等.D-二聚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对B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9):35-38.

[5]焦丕奇.D-二聚体与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热带医学杂志,2016,16(01):63-65.

[6]郑梓煜,黄应雄,叶子,等.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7):8034-8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