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对比

石小斌

湖南省益阳市康雅医院湖南益阳413000

摘要:目的:对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为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于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4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则使用甲泼尼龙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P>0.05认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工作,使用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进行治疗,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均较为明显,且两种治疗方法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对患者的恢复效果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价值。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地塞米松;甲泼尼龙;临床疗效

突发性耳聋是近几年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耳鼻喉科疾病,目前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原因无明确的机制,若是无法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则病情加重,极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永久性耳聋,且突发性耳聋对患者的生活影响较大。目前临床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对患者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但目前临床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方案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1]。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主要是对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为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4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对患者进行分组,每组患者52例,研究组患者的年龄在19~76岁之间,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2例,体重40.56~77.15kg,平均(41.29±2.81)kg。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16~77岁之间,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0例,体重39.14~78.35kg,平均(41.26±2.13)kg。两组患者在年龄、学历背景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性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研究同意书,属于自愿参与研究。

1.2实验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均出药物治疗,包括维生素以及甲磺酸培他司汀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使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对患者使用地塞米松(批号:H20067260上海产),对患者进行鼓室灌注治疗[2],两天对患者进行1次治疗,医疗疗程为5次,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听力进行检查。

研究组患者则使用甲泼尼龙进行治疗:对患者使用甲泼尼龙(批号:H20133234辽宁产)进行治疗,使用方法为耳后皮下注射[3],甲泼尼龙琥珀酸钠30mg/kg与250ml中5%葡萄糖注射液进行稀释,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时间超过30min,每天进行静脉滴注一次;并口服甲泼尼龙片,每天治疗一次,使用剂量为20mg,口服治疗持续3天,对患者的听力进行定期检查。

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持续两周。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记录,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患者的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2005)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4];患者的发病时间在30天内;患者未接受系统性的治疗;患者的年龄在80岁以下;患者对本次研究药物无过敏反应。

1.4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比较。为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1。

3.结论

突发性耳聋是近几年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耳鼻喉科疾病,目前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原因无明确的机制,若是无法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则病情加重,极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永久性耳聋,突发性耳聋对患者的生活影响较大。

根据近几年临床研究的结果表明,使用糖皮质激素对突发性耳聋进行治疗有着较明显的效果。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机制,主要是其具有抗炎,免疫抑制作用以及消除耳蜗水肿等作用。近几年临床上对于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使用的主要药物包括甲泼尼龙、地塞米松或是强的松等药物。而所使用的药物不同,其中所包含的抗炎活性、血浆t1/2、以及肾上腺皮质轴的作用均明显不同[5]。

临床上的检测结果中,突发性聋患者会出现红细胞聚集,且血浆黏稠度以及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均会有着较高的水平提升,对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溶栓药物等,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液黏稠度,进而使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逐渐恢复到临床的正常水平数值,并有效的对患者听力进行改善。研究中所使用的甲泼尼龙,其具有的抑制抗炎作用较强,可有效的对炎性因子进行消除,并对患者的突发性耳聋临床症状进行改善,对患者的听力恢复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而地塞米松,可以有效的对耳蜗靶细胞胞浆受体进行修复[6],进行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抑制抗炎作用,并对患者的机体微循环进行改善。

综上所述,对于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工作,使用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进行治疗,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均较为明显,且两种治疗方法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对患者的恢复效果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高宝玉,邵长宝,史春和,李月梅,尹浩,沈娟.乳突骨膜下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J].陕西医学杂志,2014,08(12):1097-1098.

[2]韦一,王德乐,王韶鉴,陈学良.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全科医学,2014,27(19):3194-3196.

[3]陈晓华,秦兆冰.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5(21):170-171.

[4]陶静,王小飞,丁莉.耳后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医生,2017,04(17):71-73+77.

[5]张炜伟,冯波,张彬,何勇,徐博怀.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S1(03):468.

[6]程海波,程相阁,王强,李艳丽.地塞米松和甲泼尼龙治疗过敏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对比[J].河南医学研究,2015,04(07):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