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应用于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诊断的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CT与MRI应用于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诊断的对比分析

刘沛策1刘月明2

1湖北航天医院放射科湖北孝感432000;2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附属惠济医院外科湖北孝感4320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CT与MRI应用于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FLLDH)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40例FL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T、MRI两种检查方法为患者进行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率进行比较。结果:CT对FLLDH的诊断率与MRI对FLLDH的诊断进行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I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均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临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和手术入路方式合理选择影像学诊断方式。

关键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MRI;CT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FLLDH)属于比较少见的一种腰椎间盘突出,其常见症状表现为下肢放射痛与腰痛,因为后根神经节往往和神经根一同受到卡压牵拉,故患者会出现相当严重的下肢放射痛。以突出或脱出部位为依据可将其分为椎间孔内型、椎间孔外型和混合型3种。正因为该病的症状表现和上一间隙的后外侧型椎间盘突出差异不明显,所以主要依赖影像学的方式进行诊断。与此同时,影像学检查还有能够将腹膜后肿瘤、神经根畸形或肿瘤、侧隐窝狭窄等导致类似症状的其它病症排除[1]。CT在FLLDH临床诊断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其可显著提高本病的确诊率,随着近年来MIR的发展与应用,其成为了诊断FLLDH的又一选择。为比较二者对FLLDH临床诊断的差异,本文选取我院在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40例FL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作如下分析与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40例FL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在39-63岁之间,平均(47.8±5.3)岁;病程在4周-3年之间,平均(1.2±0.5)年。其中外侧型8例,内侧型17例,混合型15例。所有患者均表现出间歇性跛行、直腿抬高阳性、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腰痛等典型临床症状。其中行长期反复性腰痛发作13例,急性发作10例,疼痛渐进性加剧17例。

1.2方法

采用CT、MRI两种检查方法为患者进行检查,其中CT检查操作如下:现选择侧位进行定位,再改为仰卧位对椎间隙的中心线进行平扫,扫描层面和椎间隙的中心线保持平行状态,依次常规扫描L3-S1三个椎间隙,扫描层具体分为4层,设置参数:间距、厚度、电流、电压分别为1.5mm、3mm、140-175mA、130kV。以患者具体情况为依据,对L2-L3间隙进行扫描或扫描夹层。MRI检查操作如下:选择脊柱腰椎专用线圈进行扫描,主要为腰椎矢状面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冠状面T2加权像、横断面的扫描,对L3-S1进行横断面扫描时,应将相邻椎体的椎弓根上、下缘进行同时扫描;T1加权成像具体参数设置如下:重复时间、回波时间分别为450ms、17ms;T2加权成像具体参数设置如下:重复时间、回波时间分别为3500ms、80ms,厚度与层间距均为3mm。

1.3观察指标

依据手术病理结果,将腰椎间盘突出个数作为标准数,对两种诊断方法的检出率进行统计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相应版本的统计学软件SPSS22.0统计处理涉及到的数据,诊断率使用百分率(%)进行描述,对比给予x2检验,P<0.05说明表现出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CT诊断率与MRI诊断率进行比较,差异并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是由于椎间盘组织血液供应发生异常,再加上长期生活劳动导致组织严重受损后引起的病症,其在青年时期就会出现椎间盘明显磨损乃至裂隙的情况,年龄逐年增加的过程中,髓核处于严重脱水,纤维环弹性显著降低,椎间盘愈发扁平,随即突出。FLLDH作为发病率较低的椎间盘突出之一,其在L4、L5间隙处最易发病[2]。临床主要采用X线平片、CT、MRI等影像学方法为FLLDH患者进行诊断,其中的X线平片虽然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经济可行等优点,但获得的多为间接征象,仅能为临床初步诊断提供参考,可作为其他检查手段的基础性数据,但确诊率较低。CT与MRI对FLLDH的诊断率相差不大,均在90%以上,并且诊断直观,可为临床治疗FLLDH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借鉴[3]。其中的CT可将椎间孔内、外机横突下高密度影的大小情况全面显示出来,并将其与神经根的相关性反映出来,有助于临床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方式。与此同时,CT还可将椎间盘钙化情况清晰呈现出来,其比MRI的突出优势就在于对髓核、纤维化、椎体边缘钙化反映的判断价值[4]。但MRI通过矢状面即可对椎管内其他病变进行判断,并可清晰观察到椎管形态、狭窄程度、髓核迁移情况[5]。二者各有优势,诊断特点也各有不同。

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CT对FLLDH的诊断率与MRI对FLLDH的诊断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CT与MRI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均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临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和手术入路方式合理选择影像学诊断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廷斌.CT与MRI用于患者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诊断对比研究[J].系统医学,2017,09(1):85-87.

[2]郝健.CT与MRI用于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价值比较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5(2):96-98.

[3]解耀锃,霍晓恺,赵静.CT与MRI用于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比较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4,40(12):1791-1792.

[4]王忠明,杨宏涛.CT与MRI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36(20):2055-2057.

[5]符莉莉,李长清,许海娜.CT与MRI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价值研究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02(8):94-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