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马卫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马卫琴

马卫琴

武警浙江省总队嘉兴医院呼吸科314000

摘要:临床气管切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保证有效确保临床患者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的手术,气管切开术在我国哦临床上使用已有多年历史。人体在正常状态时,其机体中的鼻、咽腔以及机体呼吸道对患者所吸入气体发挥着加温湿化的生理作用,当对患者采取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机体吸入的气体将会绕开发挥加温湿化功能的呼吸道,这将导致进入人体中的气体作用相对干燥,继而导致患者粘液纤毛系统出现临床损伤,进而导致该系统中异物清除作用削弱。同时还会引发呼吸道炎症等疾病临床症状。本文针对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进行研究,以寻找出更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案,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气道;湿化;护理

临床上通常采取气管切开术来确保患者呼吸道处于通常状态,但是临床气管器切开术会引发患者呼吸道黏液纤毛受到相对干燥的空气而发生临床系统损伤,以至于导致患者机体在清除功能削弱;此外还会并发出相应的临床呼吸道疾病,存在导致呼吸道病灶黏膜性溃烂的可能[1]。相关研究数据显示,人体中肺部发生临床炎性感染疾病症状的发病率会随着气道温度与湿度有着相当关键性联接。如气道温度与湿度表现越低则肺部炎症的发病率越高。气道湿化能有效减少临床机体并发症发生,也是确保患者能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临床方式之一。为了保证人工气道的湿化功能,本文对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进行研究,以寻找出更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案,现综述如下[2]。

1.生理湿化

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呼吸道中的温度及湿度均是相对稳定及恰当的。为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湿化的干预目的是为患者维护正常的呼吸道功能,确保其分泌物的引流保持通畅,患者的气管被切开后,患者呼吸道每天经丢失的水分在150至200ml左右,因此患者进行生理湿化为其补充每日的水分消耗量,以维持患者支气管中表皮细胞纤毛功能,使患者支气管中的分泌物向上移动[3]。多年来,临床通常是在气管内滴注一定量的生理盐水作为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而刘静,张梅等[4]在其研究中指出在患者吸气时沿其管壁滴入生理盐水可使湿化液吸入至患者的器官深处,从而提升患者稀释痰液及湿化气道的整体效果。近年来,较多医学文献报道指出运用输液泵及微量泵保持6至8ml/h的滴注速度进行持续性的滴入,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气管的湿化效果。王会珍等[5]在其研究报道中指出,滴注的生理盐水根本不能达到与分泌物混合效果,即使实验室条件下对其进行充分的摇动,盐水与粘液也难于到达混合的状态。等研究报道指出,当进入患者气道的盐水达到一定量时可导致患者咳嗽症状,导致大量的气体进入至气道及肺部,随着患者的咳嗽症状导致进入患者气道的气体进一步向纵深转移至患者的肺部,因此滴注生理盐水并没有起到提高清除分泌物的目的。欧阳彩霞等[6]在研究报道中指出,输液泵为患者持续滴入浓度为0.45%的盐水可使患者的气道处于与生理正常湿化接近的状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使其效果更加符合呼吸道对湿化要求,帮助患者痰液的稀释及排出,有效避免痰痂形成,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改善患者的通气状态,其效果更加优于间断及定时湿化的临床效果。

2药物湿化

临床干预治疗时,无论是治疗性或者是预防性的气管切开,均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国外有研究报道指出:气管切开后引发肺炎感染的发生率在20.9%至30.5%左右。同时运用呼吸机引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在42.3%至55.3%之间;ICU病房中为患者气管切开而继发肺部感染的概率在39.2%左右,而机械通气引发的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在18%至58%左右,气管切开引发的痰痂是患者支气管内的湿化程度不足导致的,肺部感染发生的概率随着气道湿化程度的不断降低而不断升高[7]。因此,临床常运用药物湿化干预以达到预防痰痂形成及预防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目的。临床常规的药物湿化是把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及敏感抗生素等药物溶于生理盐水中,然后进行间断或者持续性的气管滴注及雾化吸入干预,气道内给药,药物与患者的呼吸道粘膜直接进行接触,药物不经全身的血液循环的稀释,局部药物的浓度相对较高,因此其对控制肺部感染的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大量服用大剂量抗生素进行干预治疗的而产生的毒副作用。通常情况下,患者在急性期的持续性气道内给药要控制在4至6gtt/分钟,预防及恢复期进行间断或者持续性气道内给药要控制在2ml/30分钟,24小时内的给药总量不大于100ml。

3加温湿化

温度及湿度适宜的气体可使患者的气管及支气管扩张,可起到有效预防气道痉挛的积极作用。经人工气道吸入气体的温度应该控制的32至34℃组间,相对的湿度控制在95%至100%之间(绝对的湿度最低标准要达到36mg/L以上),如温度及湿度低于上述最低水平,就会出现患者气管内湿度缺乏的情况,高于以上水平,就可能因为患者液体过度负荷导致患者不适。目前临床运用的多数定容型的呼吸机均安装有电热恒温的蒸汽器,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节湿化器贮罐中的无菌蒸馏水的温度及湿度,使其温度调控在32至35℃之间,经过加温产生大量蒸汽,使其混进吸入的气体当中,从而起到加温和加湿的效果,减少空气的寒冷及干燥对患者呼吸道粘膜产生的刺激,具有保持气道湿化充足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呼吸机进行干预的最佳气道湿化方式,最大程度的保持湿化气体的湿度及温度。Ma华辉,蒋玉萍等[8]在其研究报道中将加温湿化器和未使用湿化器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使用加温湿化器可有效提高提高通气气流的湿度及温度。而运用恒温湿化给氧法可显著提高气体中的PaO2含量,有效提高患者的呼吸道舒适度,使其咳痰症状得到缓解。翟荣霞[9]在其研究中指出,最佳的加温湿化方法为患者使用新型的加温加湿吸氧装置,该装置中的金属棒可将水加热到37℃左右,因此湿化效果更加理想。

4气道冲冼

气道冲洗是将气道湿化和气管内给药两种方法综合为一体,更加有利于患者气管切开后的抗感染及排痰效果。章月琴,夏海鸥等[10]在其研究中将3至5ml的敏感抗生素混合湿化液,在患者进行吸气时对准其气管套管口将药物快速的注入,使患者产生主动咳嗽而排痰,同时运用管口将其痰液吸净,反复该操作至患者将其咳出的痰液清除,每天进行1至2次该操作可有效控制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概率,研究结果显示,湿化液指标达到二级支气管以上,可有效湿润粘膜,保持患者气管及呼吸道的功能,同时有效稀释患者的痰液,引起患者的主动咳嗽及深呼吸,可促进深部痰液的排出,震动及膨胀患者的肺泡,促进气道中气体的交换,使其弥漫至患者的气管支气管粘膜中,使抗生素达到持续杀灭细菌及控制肺部感染的效果[11]。

综上所述,我国近年来对气管切开术后的气道湿化护理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与进展。输液泵及微泵持续性的气道滴注的临床湿化效果显著优于使用间断性滴注湿化方法,其达到的湿化效果更加符合人体对持续湿化的要求;雾化吸入干预治疗使药物弥散取得的结果与滴药法取得的结果比较,其在预防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方面取得的效果更佳,具有用药少,效果持久的特点;将浓度为0.45%的湿化液滴入盐水中再进行浓缩更加接近人体的生理湿化的要求,对患者气道无明显刺激;温热湿化则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气道舒适度,使其咳痰更加容易;药物湿化可有效预防及治疗患者的肺部感染;因此在临床干预护理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选择安全有效的呼吸道湿化方法,还是今后临床护理研究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文超,张玉侠,顾莺,胡静.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03):2145-2148.

[2]吴灵君.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护理进展[A].浙江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浙江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1.

[3]牛培君.气管切开患者术后控制肺部感染护理体会[A]..2014年河南省骨伤护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4.

[4]刘静,张梅,魏巍.1.25%碳酸氢钠溶液用于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护理新进展[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05):165.

[5]王会珍.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A].河南省护理学会.2013年河南省呼吸危重症护理新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河南省护理学会:,2013:5.

[6]欧阳彩霞.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持续气道湿化的护理现状[J].北方药学,2012,9(04):127-128.

[7]张永芳.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02):109-110.

[8]华辉,蒋玉萍,周春霞.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03):5323-5324.

[9]翟荣霞.颅脑损伤昏迷病人气管切开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2011,9(05):1387-1389.

[10]章月琴,夏海鸥.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07):46-49.

[11]王殿芝.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09,9(0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