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自然出血转换(脑梗死后出血转换)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缺血性脑血管病自然出血转换(脑梗死后出血转换)临床分析

苏宁

辽宁省凤城市中心医院辽宁省凤城118100

摘要:目的:脑梗死出血转化(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HT)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特殊类型,又称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infarction,HI,是梗死灶内出现继发性脑出血,可成分散状瘀点,也可融合成大片瘀斑,甚至形成血肿,常有梗死区血管再通、血管重建而引起;方法:对5例梗死后出血病人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诊断之后,患者一例死亡,余病情均有好转;结论:梗死后出血与单纯脑出血不同,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对该问题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合理用药,减少并发症出现的概率,改善患者治疗状况,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梗死;出血转换;危险因素;影像学特点;预后

近年来,脑梗死逐渐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人群年龄越来越低,医学界在不断深入研究脑梗死疾病的原因。过去的研究显示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供血不足,造成患者脑内阻塞血管供血范围内的神经组织及功能均受到损害。脑梗死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着的经济负担,因而临床医师在钻研有效治疗脑梗死的方法[1]。

脑梗死后出血转换是在脑梗死期间,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梗死区内出现继发性出血,脑CT扫描或脑MRI显示在原有的低密度区内出现散在或局限性高密度影,这种现象称之为脑梗死后出血转换,常发生于累及皮质的大、中等面积脑梗死之后,临床上亦非少见,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自然并发症之一,以心源性脑梗死继发出血常见,溶栓治疗后其发生率显著增高,现收集我科2014年5月至2016年10月发生的自然性脑梗死后出血转换患者5例,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5例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64±2岁,基础疾病:心房纤颤3例,高血压5例,冠心病2例,糖尿病2例,陈旧性脑梗死3例,危险因素:吸烟2例,饮酒2例,肥胖3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3例,血脂异常3例,5例患者入院后行头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2例,脑栓塞3例。

1.1临床表现:患者入院治疗期间,病情出现再度加重,经观察5例梗死后出血患者,发现从脑梗死发病至梗死后出血转换时间为:2-7天1例,8-14天3例,15天以上1例,一般发生梗死后出血时原有症状加重,其中表现意识障碍及原有意识障碍加重2例,偏瘫、偏盲、呕吐或共济失调加重1例,头痛加重2例,均经复查头CT或MRI后诊断为脑梗死后出血转换。

1.2影像学特点:1、脑深部出血1例;不规则出血3例;梗死区外周出血1例。脑梗死后脑出血急性期及亚急性期CT呈高密度影,慢性期则逐渐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影,有增强效应。增强脑CT扫描显示:在低密度区内有脑回状或斑片状或团块状强化影。对于诊断明确者,不建议作增强脑CT扫描。表现类型:①非血肿型:表现为原有梗死区内的继发性高密度影,呈点状、斑片状、条索状或环状散在分布的混杂密度影或团块状的高密度影,范围多小于2cm×2cm。

1.3治疗方法:立即停用溶栓药、抗凝药、扩血管药及扩容药,以脱水和中性治疗为宜,以免病情恶化,轻度出血性脑梗死无需特殊治疗,以脱水、降颅内压、调节和控制血压、血糖、清除自由基等防治并发症为主,重度出血性脑梗死应按脑出血治疗,使患者保持安静,积极脱水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调整血压,防治并发症等综合治疗,脑血肿较大者或已破入脑室系统者,应尽早行血肿引流术、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

2.转归:

5例患者基本治愈1例,好转3例,死亡1例。

5例患者基本治愈1例,出院后遗留轻度行走不稳,好转3例,表现为患侧肢体肌力3级-4+级,死亡1例,死亡原因:脑疝。

3.讨论:

有关脑梗死出血转化患病率的报道不相一致。有报道认为,急性期自然患病率为9%-12%,继发于溶栓治疗后的脑梗死出血转化患病率为20%-56%[2]。

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及大量吸烟、酗酒、长期不良饮食与肥症均为引发脑梗的诱因。高血压占24%,糖尿病占17%,冠心病-心房纤颤占15%,冠心病占13%,高脂血症占13%,大量吸烟、酗酒史者12%,长期有不良饮食者8%,肥胖症患者占4%。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的频率越大,男性出现频率大于女性[3]。

脑梗死出血转化近年来呈增加趋势,国内在脑梗死患者中发病率为3%-5%,而国外报道为15%-43%,差距产生的原因尚无定论,可能与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未引起医生重视有关,也可能因为有部分患者由于经济原因或家属放弃治疗而未复查头颅CT或MRI,导致遗漏一部分脑梗死出血转化患者[4]。

脑梗死常见的病因为脑栓塞及大面积脑梗死,其中有症状的约为1.5%-5%,心源性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显示占位效应、早期低密度征、年龄大于70岁、应用抗栓药物(尤其是抗凝药物)或溶栓药物等会增加出血转化的风险,栓塞性脑梗死时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血栓性脑梗死。本组资料说明,脑梗死后出血转换多见于脑梗死后2周内,以心源性患者多见,出现脑梗死后出血转换多为原梗死灶内出血,临床表现为原症状、体征加重,观察出血性脑梗死的病人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及CT所见对指导治疗,估计预后均有非常重要意义,早发型及血肿型,病情重,全身状态差,治疗效果不佳,死亡率高,而迟发型及不规则型,有人认为是大面积脑梗死的正常病理过程,一项研究显示,有严重症状的脑梗死后出血转换病死率为50%,无严重症状的为8%,提示对脑梗死发病2周内,有临床症状明显加重者,应及时行头CT复查,以明确脑梗死后出血转换的诊断和治疗。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有并发出血的危险,尤其是存在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严重、皮层梗死、高血糖等危险因素的患者[7],脑梗死患者确诊为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应停止各种脑梗死药物治疗包括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药物治疗,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血糖等,并给予患者相应治疗。

参考文献:

[1]汪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后出血的多种因素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4,(29):161-163.

[2]郭文超,潘速跃.??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临床特征研究[J].重庆医学.2013(31)3781-3783

[3]桑旭斌,贾娟,杨文琴.?120例脑梗塞患者病因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2(02)75

[4]邵仲萍.?出血性脑梗死20例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09)1142-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