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嗪用于防治显微外科术后血管危象中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川芎嗪用于防治显微外科术后血管危象中的效果观察

张敏

张敏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湖南株洲412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显微外科术后血管危象防治中运用川芎嗪的效果。方法:择本科室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间120例显微外科手术患者,实施随机数表分组:常规组(n=60)、干预组(n=60),常规组采取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治疗,干预组采取川芎嗪治疗,对比不同用药方案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干预组血管危象发生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7d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干预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显微外科术后运用川芎嗪可提升血管危象防治效果。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血管危象;川芎嗪;血液流变学

显微外科手术是采取显微镜辅助实施的精细化手术,常见手术类型为皮瓣移植、断指再植等,该手术治疗过程中需对小血管进行吻合,且患者血管重建效果直接影响手术效果。但患者在机体生理应激影响下,术后极易出现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发生血管危象,影响血液循环,甚至导致手术失败[1]。因此,积极预防显微外科术后血管危象发生是提升患者手术成功的关键。当前临床多采取西药抗凝药物防治血管危象,但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均有待提升。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中的研究重点。本科室对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间60例显微外科手术患者实施了川芎嗪治疗,现行疗效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室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间120例显微外科手术患者,实施随机数表分组:常规组(n=60)、干预组(n=60)。常规组含有男34例,女26例;患者年龄跨度23-58岁,平均年龄38.5岁(s=10.2);手术类型:游离皮瓣移植49例,断指再植21例,干预组含有男35例,女25例;患者年龄跨度23-57岁,平均年龄38.6岁(s=10.3);手术类型:游离皮瓣移植50例,断指再植20例。常规组与干预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独立样本检测结果符合对比研究标准(P>0.05)。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内容。

纳入标准:实施临床检查符合显微外科手术指征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排除标准:存在出血倾向、凝血功能异常患者;2周内存在抗凝药物用药史患者;存在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患者;妊娠、哺乳患者;精神障碍及治疗配合度较差患者。

1.2方法

患者均实施血管吻合,术后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镇痛治疗、血容量维持治疗,并实施肌肉注射30mg注射用盐酸罂粟碱(杭州国光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666)防治血管痉挛,8h/次;采取60W医用照射灯对距病灶部位30-60cm位置实施局部照射,1h/次,8次/d,治疗7d。

常规组采取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治疗,静脉滴注250ml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广东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5079),2次/d,持续治疗7d。

干预组采取川芎嗪治疗,静脉滴注40mg川芎嗪注射液(黑龙江金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271)+250ml生理盐水(0.9%,山东威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287),2次/d,持续治疗7d。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不同用药方案下患者血管危象发生状况。

②对比不同用药方案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状况。

③对比不同用药方案下患者用药安全性状况。

1.4数据统计

用SPSS20.0软件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用率表示计数资料,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用药方案下患者血管危象发生状况分析

干预组发生血管危象1例,常规组为8例。干预组血管危象发生率1.7%较常规组13.3%明显降低,=5.886,P=0.015。

2.2不同用药方案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

两组患者术后7d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较术后即刻均明显降低(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7d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见下表1。

2.3不同用药方案下患者用药安全性状况分析

干预组用药后出现1例口干患者,常规组出现出血倾向1例,恶心呕吐3例,头痛3例。干预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1.7%较常规组11.7%明显降低,=4.821,P=0.028。

3讨论

显微外科手术较为精细,患者手术过程中需进行血管吻合,且术后血管重建效果直接影响患者手术效果。血管危象是显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指患者术后出现的血液循环障碍症状[2]。血管危象的发生主要因患者机体在手术应激影响下,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极易导致血栓形成,引起血管阻塞、血管痉挛,影响血液循环。当前临床多采取罂粟碱防治血管痉挛,对于血管阻塞多采取抗血栓及抗凝药物治疗。

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是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属于营养性血容量扩充剂,该药物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并能通过吸收血管外水分,提升血容量,改善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但其用药中存在出血风险,临床应用受限[3]。川芎嗪可扩张外周血管,且可增加血小板cAMP含量,调节TXA2/PGI2平衡,增加膜负电荷,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抗血栓效果[4-5]。血浆黏度是反映血流动力及阻力的重要指标,其水平越高表示患者患者血栓形成风险越高[6]。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术后7d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血管危象发生较常规组明显降低,说明实施川芎嗪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管危象发生风险。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1.7%较常规组11.7%明显降低,说明川芎嗪应用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在显微外科术后运用川芎嗪可提升血管危象防治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百山,侯军.低分子肝素联合非洛地平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3(21):153-154.

[2]赵鹏程.不同疼痛管理对显微外科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的比较[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7,15(5):124-126.

[3]刘伟涛.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防治显微外科术后血管危象的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9):2141-2143.

[4]曾凡猛,方凯.川芎嗪联合尼莫地平防治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6,40(12):1089-1090.

[5]杜启军,梁王班,洪杏高,等.围手术期应用川芎嗪干预游离皮瓣移植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5,13(11):183-183.

[6]赵忠东,孙东亮.中药防治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7,48(7):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