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锻炼联合针刺拮抗肌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早期康复锻炼联合针刺拮抗肌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付晓波

余干县杨埠卫生院江西上饶335129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康复、针刺拮抗肌配合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痉挛性偏瘫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配合早期康复锻炼,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锻炼配合针刺拮抗肌。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肌张力及肌力测定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痉挛性偏瘫患者采用早期康复锻炼配合针刺拮抗肌治疗,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生活自理能力好转明显,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康复锻炼;针刺拮抗肌;痉挛性偏瘫;肢体运动功能

痉挛性偏瘫又称为中枢性偏瘫或上运动神经元瘫,主要致病原因是由于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集中支配肌群,导致一侧、双侧或整个肢体病变引起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1]。其特点为患肢肌张力增高、浅反射减弱甚至消失等。患者长期偏瘫可导致废用性肌肉萎缩,临床上治疗该病原则为降低肌张力程度,建立正常运动模式[2]。中医针刺拮抗肌对于治疗偏瘫在临床上疗效显著,然而传统针刺疗法始终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治疗疗效,本研究通过对痉挛性偏瘫患者采用针刺拮抗肌结合早期康复锻炼方法,观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痉挛性偏瘫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男23例,女32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53.24±4.29)岁。观察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54.39±4.1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配合早期康复锻炼,康复锻炼包括:给予早期被动锻炼,有规律的为患者按摩并活动患肢,避免长时间不活动导致废肌萎缩,对患者静态肌肉进行牵拉,有效缓解肌肉痉挛。循序渐进引导患者主动运动。锻炼时间为1次/2h,1次/d。传统针刺法方法为:采用华佗牌号一次性针灸针,患者取卧位,医疗人员为患肢上肢大陵、内关(泻法)、极泉、尺泽(提插法),下肢足三里、解溪、环跳、阳陵泉及脾关进行针刺。针刺穴位1-2.5寸,20min≤留针时间≤30min。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康复锻炼配合针刺拮抗肌进行治疗,早期康复锻炼模式方法同对照组。针刺拮抗肌方法为:取患者上下侧患肢拮抗肌群穴位采用随证补泻或以平补平泻法进行针刺治疗,上患肢取八邪、合谷、外关、后溪、手三里、曲池及肩髃;下患肢取照海、阴陵泉、阴谷、殷门、承山、血海及三阴交,针刺穴位1-2.5寸,20≤留针时间≤30min,1次/d。以上所有疗法均以30d为1个疗程。

1.3评价标准采用MAS(改良Ashworth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及肌力进行测定。由0-5分表示,分值低痉挛程度高。对患者左右两侧肌力水平连续进行三次测评,以两侧测量最高值平均值作为结果。采用FMA(Fugl-Meyer运动功能测评法)对患者治疗前后患侧肢运动功能进行测定,总分为100分,分值高肢体运动功能好[3]。采用MBI(Barthel指数)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判定,满分为100分,分值高代表自理能力强[4]。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肌张力及肌力测定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痉挛性偏瘫患者,由于自身存在高强度肌张力,导致进行康复训练时,平衡及协调能力掌握效果不明显,阻碍偏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肢体功能恢复,造成患者无法顺利回归生活,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一大难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55例患者进行早期康复锻炼结合拮抗肌针刺疗法后,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好转情况优于对照组,表明拮抗肌针刺疗法较传统针刺法更适用于痉挛性偏瘫患者临床治疗。原因在于针刺拮抗肌疗法的穴位选择主要针对拮抗肌群,且针对上下患侧肢的穴位也有所不同,上肢针对伸肌附近肌群,下肢则针对屈肌附近肌群[5],上肢曲池、手三里、八邪等,下肢委中、殷门、阴谷等穴,不仅符合中医针刺的辩证原理,同时也符合解剖结构原理,上肢取少阳经穴结合手阳明大肠经穴,是吸取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具有通络祛风利关节之效[6-7]。八邪作为祛风穴位,有效祛风并缓解手掌的局部挛急。下肢穴位遵循肾脾经结合,刺激并强化先后天,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诸穴结合,使经脉气血流通,促进阴阳平衡,能够有效缓解肢体痉挛程度[8]。再配合康复锻炼,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康复锻炼是针刺的有力补充,针刺为康复锻炼提供了有利条件,两者相辅相成,促进患者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改善肢体协调性。

综上所述,对痉挛性偏瘫患者采用早期康复锻炼配合针刺拮抗肌进行治疗,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及生活自理能力好转明显,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邱林,刘艳春.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14,34(09):1827-1828.

[2]郭宝荣,刘耿熙.针刺及早期康复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20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1):2308-2309.

[3]王宁,李志峰,吴海红.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刺研究,2015,40(4):304-308.

[4]廖穆熙,潘海华,庄礼兴,等.以挛三针为主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3):544-547.

[5]徐世芬,顾金花.靳三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2):153-156.

[6]桂树虹,黄东勉,李俊驹.针刺联合井穴麦粒灸治疗急性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6):1114-1116.

[7]陈绪江,黄平强.康复功能锻炼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4):57-58.

[8]徐雪松.早期康复联合针刺拮抗肌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6,11(1):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