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应用神经营养因子对面神经损伤修复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局部应用神经营养因子对面神经损伤修复影响分析

张旭东1刘心睿2*王春兰3庄爱君3陈晓琳3

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院;2.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肿瘤外科吉林长春130021;3.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中研医院);4.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分析局部应用神经营养因子对面神经损伤的修复情况。方法:选取健康成年的新西兰兔36只,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兔子随机分成3组,均给予面神经颊支切断,分别为离断吻合组、NGF治疗组及对照组,离断吻合组及NGF治疗组行显微吻合,观察3组情况。结果:术后4、8周时NGF给药组动物动作电位波幅明显高于离断吻合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神经损伤修复采取局部NGF进行治疗,可以更好的恢复面神经功能及结构。

关键词:局部应用;神经营养因子;面神经损伤修复

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是神经营养素家族成员中一种重要的神经细胞生长调节因子,具有神经元营养和促进轴突生长双重效应[1]。同时外源性NGF对外周神经损伤修复的效果,已由较多的实验所证实,而它在治疗神经损伤和疾病方而的应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的关注。通过电生理检测,HRP逆向示踪等手段对比单纯显微吻合与显微吻合加局部NGF治疗效果差异。论证了局部应用外源性NGF在而神经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实验对象与方法

买验对象为健康成年新西兰兔36只,体重:1.4-2.8k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分为离断吻合组和离断吻合加NGF治疗组)每组12只以1.5%戊巴比妥(30mg/kg)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后颊部常规脱毛、消毒、铺巾。沿颊部耳根与口角连线中段做1.5-2cm切口,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后在颧骨下方咬肌表而找到并分离暴露而神经颊支,用眼科剪剪断而神经颊支,端端对位实验组在手术显微镜下,用显微手术器械以10/0显微缝合线吻合断端。细丝线缝合切口。对照组和离断吻合组术后每隔一日于切口皮下注入生理盐水0.1ml,离断吻合加NGF治疗组每隔一日于切口皮下注入含8μgNGF(由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生理盐水0.1ml。

1.2观察指标

1.2.1观察情况

于术后2、4、8周麻醉动物后通过切开原切口观察两侧而神经颊支情况。

1.2.2电生理检测

暴露而神经后用Powerlab/16sp生物电信号采集系统测试而神经肌电图、诱发电位,通过检测动作电位的潜伏期、波幅和神经传导速度等来观察而神经的再支配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专业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大体观察

木后2周:3组向押经损伤处周围均刚见结缔组织包裹。对照组和实验组神经干损伤处远、近端较正常神经干细,组与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术后4周:3组而神经损伤处周围仍有结缔组织包裹。对照组和离断吻合组神经干损伤处远、近端较正常神经干略细,NGF治疗组较另外两组略粗,生长良好。术后8周:对照组神经干损伤处周围有少量结缔组织包裹远、近端较正常神经干略细,离断吻合组神经干吻合处略膨大增粗,NGF治疗组神经干吻合处增粗膨大,生长良好,较正常神经干粗,可耐受一定牵拉力不离断。

2.2电生理检测

术后2周各组电生理检查均动作电位产生。术后4周对照组无明显动作电位产生,离断吻合组和NGF治疗组刺激同侧上唇口轮匝肌,可于吻合处近端引出少量诱发电位。术后8周离断吻合组和NGF治疗组刺激近端而神经和同钡」上唇口轮匝肌均可引出传导电位。术后8周离断吻合组和NGF治疗组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2。

3讨论

神经损伤和再生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局部微环境许多因素的协调作用,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其中。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而神经损伤后的修复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而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在而神经再生过程的促进作用及用药方式成为研究的重点[3]。NGF作为周围神经再生微环境中重要的成分在而神经损伤和修复过程中起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神经损伤后局部所产生的神经瘤,对神经再生和修复过程的促进作用与消除了神经瘤中神经营养因子抑制性信号源有关。同时也有学者推测NGF促进而神经再生的作用是通过多方位的调节产生的。本研究发现通过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虽然相对于单纯的显微吻合并不能显著提高动作电位潜伏期及传导速度,但动作电位波幅增高,同时也发现在神经损伤后的第4周开始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即开始明显说明局部应用NGF对于受损而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恢复起着积极的作用。这也证明了局部应用NGF治疗而神经损伤的可行性,并且提示我们应尽量在神经损伤后的4周内应用方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但对于局部应用的途径、浓度、频率以及对局台和全身是否有不良反应等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小辉,黄权.面神经损伤修复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10(3):284-286.

[2]张景喜,左金华,李言君,等.面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540-541.

[3]刘丽莉,卫哲,李倩,等.针刺运动区下点对面神经损伤修复的电生理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8):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