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余杭区瓶窑片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4

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余杭区瓶窑片为例

俞伟敏

杭州市瓶窑中学

1问题的提出

足球作为世界第一大球类运动,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009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通知》对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并揭开了我国校园足球活动的序幕。足球运动一直以来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隐痛",而推动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推动足球文化在基层的宣传与普及,并实现"足球从娃娃抓起",将足球融入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来,让学生接触足球、熟悉足球,进而挖掘其足球天赋,为我国足球事业发展培养充实的后备人才,能够有效提升我国足球的竞技水平。推动足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足球运动的竞争力,能够有效扭转当前青少年整体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的趋势,并提升意志品质,培养其合作、竞争、交往意识,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已经推行了近十个年头,而对其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也是促进我们反思、总结并不断改进的必要步骤。本文以余杭区瓶窑片所属的9所中小学校为调查对象,对校园足球开展的现状进行了归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供参考与借鉴。

2校园足球开展的现状

为详细分析目前我国校园足球的开展现状,笔者对余杭区瓶窑片9所中小学校(小学:瓶窑一小、北湖小学、彭公小学、双溪小学、百丈小学、鸬鸟小学、长乐小学、潘板小学、黄湖小学;中学:瓶窑一中、径山中学、黄湖中学;高中:瓶窑中学)的40名体育教师、660名学生、180名家长以9名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结果如下:

2.1教师结构

通过对40名体育教师的调查可知,其中男教师32名,女教师8名,年龄在26-35岁之间;有9名教师(占比为22.5%)为足球专业,有31名教师(占比为77.5%)为非足球专业;从教学年限来看,高级教师的教学年限为10年以上,中级教师的教学年限为6-10年,初级教师的教学年限为1-10年。据此,笔者认为所调查片区学校中体育教师在性别上男多女少,足球专业比例非常低。

2.2课时设置

通过对9所学校各年级体育课设置调查情况来看,每周次足球课的平均课时主要为:一年级为0.7小时,二年级为0.74小时,三年级为0.76小时,四年级为0.8小时,五年级为0.75小时,六年级为0.73小时,七年级为0.76小时,八年级为0.74小时,九年级为0.70小时,高一为0.8小时,高二为0.75小时,高三年级为0.71小时。由此可见,各学校体育课程开展中给予足球运动足够的重视,学生每周都有足够的时间开展足球运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足球环境,从而有效地推动了校园足球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但是,在初中、高中学段,我们发现随着年级的增加足球课的课时呈现下降趋势,其原因主要来自升学的压力。

2.3资金投入

9所学校中,有的学校为足球传统学校,足球运动开展时间较长,且形成了稳定的经费来源,其经费规模保持在每年10万元左右,其他学校在校园足球活动的推动下,获得了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其经费规模也保持在每年4万元左右,此外,学校也会根据自身的建设发展需求对校园足球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其中,小学和初中由于受街道经济因素影响,相对于区教育局直属的高中而言,在资金投入力度上要相对滞后。同时,也发现资金充足的学校在校园足球活动上也更加丰富。

2.4基础设施

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通过对9所学校的调查分析来看,校园足球的基础设施主要表现为场地和器材,其中有77.8%的学校的足球场建设比较完备,符合国家的相关质量标准,能够满足学生开展足球运动;有66.7%的学校在足球器材上比较齐备,器材的人均配比充足。但是也有一些学校在场地与器材建设中存在欠缺。调查也发现,基础设施好的学校在校园足球活动开展上要好于那些基础设施相对差的学校。因此,本文认为,夯实基础设施是做好校园足球推广的基础与重要条件。

2.5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是足球在校园中开展的主要载体之一。对9所学校共计40名体育教师进行调发现其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足球教学内容分配比例如下:有球技术训练占比为47.2%,战术配合占比为33.4%,体能训练占比为12.7%,无球技术训练占比为4.5%,比赛实战占比为2.2%。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足球技能训练与战术配合训练更加重视,这也体现了足球运动团队配合的特点,但是比赛实战机会较少,影响了学生竞技能力的培养。

2.6竞赛机制

调查显示,9所学校都严格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开展了学校内校长杯足球联赛和参加区级足球比赛。为适应足球竞赛机制,9所学校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足球队并积极开展校内竞赛,营造了良好的校园足球竞争氛围。

2.7学校动机

9所学校校园足球的开展时间并不一致,通过对校长的调查,其学校推动校园足球的动机如下:"响应国家政策"所占比例为88.9%,"打造特色学校品牌"所占比例为55.6%,"改善学生身体素质"所占比例为100%,"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所占比例为77.8%,"宣传学校"所占比例为33.3%。

2.8学生态度

通过对660名学生进行了"非常喜欢"、"喜欢"、"不喜欢"三个维度的问卷调查(纸质和网络同步)。其中,表示"足球是我最爱的运动"的学生占比为92.3%,表示"足球可以磨练意志"的学生占比为62%,表示"足球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学生占比为36.9%,表示"踢足球可以交到更多朋友"的学生占比为56.1%,表示"足球可以让我更自信"的学生占比为53.8%。由此可见,学校生对足球运动已经形成了基本判断,并主要根据其直观感受参与足球运动。

2.9家长态度

对180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网络形式),其中认为足球运动能够有效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并表示全力支持的家长占比为32.2%;而对足球运动不置可否选择默认的家长占比为47.2%;认为足球运动不是长远之计,容易分散学习精力,会出现运动损伤,并持反对态度的家长占比为20.6%。进一步分析问卷发现,初三学生家长和高三学生家长特别反对学生参与足球运动训练与比赛,其根本原因怕耽误孩子的升学。

2.10师资培训

调查显示,9所学校在体育教师足球专业发展上,主要采用专题讲座、实践学练、教学观摩、研讨互动、反思交流、撰写论文等方式进行培训。其中,教师对于教学足球与运动足球的态度存在差异。40名体育教师中,对于实践学练的参与率为95%,教学观摩次之为87.5%,撰写论文的参与率最低为15%。这些数据说明,9所学校体育教师的足球培训主要还是集中在实践层面,理论层面的学习与研究存在不足。

3影响校园足球开展的因素分析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笔者对有关研究校园足球开展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并研读,其中以校园足球为篇名进行了第一次检索,之后再以因素为题目进行了二次检索,共有41条文献。笔者对41篇文献分别进行了阅读与梳理,综合相关文献及上述调查结果,本文认为影响校园足球开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教师队伍素质

在校园足球活动开展中,教师队伍的足球专业水平对于学生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教师队伍不仅能够从理念上构建系统完善的体系,准确把握当前国家乃至世界足球青训的发展形势,还能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训练、战术配合、足球比赛等经验。目前学校体育教师中足球专业教师的占比较低,且学校关于足球培训发展体系尚不健全,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构建,对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3.2足球课程构建

构建系统完善的足球课程是推动足球教学与训练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在我国校园足球开展过程中,教学与训练的冲突一直影响着足球教育的实际水平。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9所学校的足球课时充足,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的参与需求,但是这样的课程设置更多的倾向于足球文化的推广,学生对于足球运动的参与也主要出于兴趣爱好,这与严格、规范的青训体系是存在明显差距的,因此,如何协调教学与训练的关系,推动足球课程的构建是影响校园足球开展的重要因素。

3.3教学资源的投入

教学资源的投入是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的物质保障。从资金投入来看,国家在推动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背景下,给予中学校一定的经费支持,其中传统足球学校获得的经费更加充足,其他试点学校的资金投入规模较小,而且专项资金的拨款变动较小,一些学校在场地、器材投入上出现了问题。因此,在教学资源上保证足够的投入,并推动校园足球基础设施建设则是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

3.4学生家长的态度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对学生的运动、娱乐等活动都存在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家长出于对孩子未来的考量,希望孩子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并不断压缩其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因此,家长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参校园足球的积极性。

4校园足球开展的对策

4.1渗透足球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足球氛围

校园足球开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足球文化宣传。因此,渗透足球文化与营造良好的足球氛围,是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校园足球顺利开展的重要途径。在将足球文化引入到校园可以从4个方面入手:(1)定期开展"足球文化节"。活动中学校作为组织者应积极宣传足球文化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世界以及中国足球发展历史。例如,通过足球知识竞赛激励学生主动查找、学习足球信息,调动其参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2)积极推动足球竞赛。组织各班级足球队参加校内足球竞赛,加强与校外的沟通与联系,参与校际之间、地区之间的青少年足球比赛,强化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动力,同时围绕足球竞赛开展主题月活动,推动足球文化的校园宣传(3)组织足球宝贝海选活动。通过此活动的开展吸引女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为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贡献力量。(4)校园足球品牌建设。学校立足校本要求,推动足球课程构建,打造充满特色的校园足球文化,制定符合本校学生足球素质发展的教学培养方案,并逐步提升校园足球品牌的吸引力,强化足球文化的宣传与构建。

4.2完善课程构建,协调足球教学与训练关系

在校园足球开展过程中,学校应深入分析足球教学与足球训练二者间的关系,从而积极推动足球课程的设置与构建,为足球运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具体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1)坚持教学普及的原则,将足球融入到学生的体育运动中来。校园足球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足球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与推广,因此,学校应摒弃功利性的足球训练目的,将引导学生了解足球文化,初步教会学生踢足球等作为教学指导的主要目标,将足球理念与意识扎根于学生心中。(2)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实现学生的全面培养,在传统校园足球活动中,训练的重点对象各班级以及学校的足球队,而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学校应针对年龄、性别、兴趣偏好、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制定科学合理的足球训练计划,并从知识、能力、情感层面构建综合培养目标,同时加强对优秀学生的重点培养,做到全面普及、重点训练,提高训练整体效果。(3)统筹规划,避免出现教学与训练"两层皮"的现象。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理论培养与技术指导,加强战术讲解与演练,然后将教学内容延伸到训练中来,巩固、改进、完善,这样才能保证足球教学与足球训练相辅相成、相互协调,提升足球教学与训练的整体效果。

4.3加强专业培训,打造高素质足球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不足是目前校园足球开展中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中,足球专业教师十分稀缺,常常兼顾多个班级的足球训练,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难以独立支撑校园足球的顺利开展。因此,学校应积极推动体育教师队伍的管理与构建,加强对教师的足球专项训练,提高其足球教学的实际能力。在师资建设上要从培训形式的丰富,培训内容的聚焦和考核评价的科学三个方面入手。

培训形式包括:(1)利用寒暑假期间进行集中培训,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教育与引导,并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2)通过日常教学管理,对教师的教学心得、备课情况、工作总结等进行检查,提升教师自我管理、自我规范的能力(3)定期聘请足球运动专家、专业运动员等来校开展讲座,并对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情况给予指导意见,与体育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拓宽其校园足球的发展视野。

培训内容包括:(1)足球教学与训练的职责范围与实践任务(2)系统的足球运动理论知识(3)青少年足球训练方法(4)青少年成长发育规律与运动发展特点(5)足球裁判规则与控场方法。

考核方法包括:(1)对教师的足球理论与基本技能进行量化考核,并录入档案(2)定期检查所负责班级学生的教学与训练情况(3)对带队参加足球比赛的结果进行分析,将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效果与教师的工资薪金以及职称评定相挂钩。

4.4增加资金投入,夯实校园足球的基础配备

相关研究认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获得校园足球的发展经费,是推动当前校园足球运动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校园足球建设的基本保障。教育部门的资金支持,是校园足球活动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当地教育部门应联合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校园足球发展战略,适当调整资金投入规模,重点支持传统足球学校的发展,并推进校园足球试点学校的发展。学校应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获得社会资源的支持,如加强与企业合作,为校园足球场地建设与器材购置获得便利的条件;与社区、大学等机构联系,充分利用开放的足球运动场地,拓宽校园足球的开展范围,补充学校足球运动场地建设不足,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运动空间。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现有足球运动场地的改造与建设,对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场地进行拆除,并根据专业足球运动需要进行建设,将足球场地进行硬化处理,购置专业的足球运动器材,确保人均分配数量充足,满足不同年级学生多元化的运动需要。

4.5完善安全保障,争取家长的全力支持

安全问题是学校体育运动中的永恒话题,也是家长对校园足球运动持否定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在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学校应积极推动安全保证机制的构建,为学生营造安全、可靠的足球运动环境,让学生能够开展健康、有效的足球运动,同时也能够免除家长的顾虑,获得家长的广泛支持。在安全机制构建中,学校应做到以下6点:

(1)加强安全教育宣传,提高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提升其在危险情境中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能力(2)完善校园保健工作,医务室应针对足球运动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学生出现运动损伤后能够尽快进入到救治环节,将运动伤害降到最低水平(3)加强校医队伍培训,针对足球运动的常见损伤,进行系统培训,并给出科学可行的治疗方案,保证学生足球运动安全(4)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加强对足球课的预设与构建,根据年龄、身体素质、性别等因素的差异科学安排训练负荷,调整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5)学校应建立安全责任制度,将学生在足球运动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划分为具体的责任人,并强化其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运动过程的保障制度(6)引入社会保险,探索附加校方无过失责任保险,对学生在足球课上、足球比赛、集体活动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引入保险公司理赔机制,降低校方的损失。

4.6健全管理机制,推动校园足球长效发展

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推动各部门相互沟通、默契配合,实现对校园足球的规范化管理。学校在校园足球管理机制构建中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1)成立校园足球管理办公室,一般建议校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并在办公室下设置足球训练竞赛小组、足球文化宣传小组、足球场地与器材管理小组、足球经费管理小组、足球医疗保健小组等,确保各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服务于校园足球活动(2)完善校园足球教学与训练管理机制,健全薪酬激励机制,对带队训练、参加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激励其参与足球训练的积极性(3)加强对教师、教练员的管理,引入会员制度,对足球专业教师、足球运动员进行系统管理,并形成数字档案,对本校教师、教练员进行定期体检,密切关注其运动素养变化,并制定相应的培训与管理方案(4)成立校园足球管理委员会,聘请足球理论经验丰富,实践经验扎实的专业人士担任委员,并对校园足球工作进行定期的指导与监督,推动足球运动的专业化发展(5)完善校园足球的竞赛体系,推动联赛机制的建设,搭建各级别、各年龄组赛事活动的沟通平台,促进竞赛机制专业化管理。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所调查的9所学校在校园足球推广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如何更加有效地将校园足球开展下去,还要很长的路要走。本文认为校园足球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各环节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虽然一些地区或一些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修正校园足球开展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文方.新时代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9,23(01):87-92.

[2]王涛.校园足球背景下中学足球教学的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4):95-96.

[3]李利利.校园足球开展的困境:学校和家长的困惑[J].运动精品,2019,38(02):16-17+19.

[4]邓山.关于校园足球促进学校生综合素质发展路径的相关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1):179+181.

[5]胡雪春,胡冲.校园足球文化的功能、主要价值与发展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1):180-181.

[6]耿彪.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嘉兴市为例[J].青少年体育,2019(02):48-49.

[7]刘鹏,伊超.中学校园足球普及与推广的制度优势及困境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7):88-89+91.

[8]应菊英.浙江省中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现状及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19,41(02):41-47.

[9]陈世华.浅析农村学校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的当下路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8):103-104.

[10]吴铭.初中体育中的"校园足球"的教学方法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208.

[11]田锋,朱勐婧.校园足球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师的新定位[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2):187-188.

[12]傅培志.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研究--以南安市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6):64-66.

[13]赵志明,叶培,赵宏,郑立杰,周莹.校园足球的教育价值探究[J].青少年体育,2019(03):30-31+79.

[14]江长东.核心素养视域下校园足球课程目标的理论构建[J/OL].当代体育科技:1-3[2019-04-2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3.1579.G8.20190401.1016.002.html.

[15]陆云明.对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