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韩小春

关键词:性染色体;伴性遗传;色盲

一、教材分析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中的一个难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应用。学生已学过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为《伴性遗传》的学习作了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染色体组型的概念,初步认识人类染色体组型;了解性别决定,理解XY型性别决定的方式,能用简单的符号表示遗传图谱;以人的红绿色盲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

2.能力目标源:学科网]

培养学生用探究性解决问题和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来源:学科网ZXXK]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设计

1.新闻链接,激趣引入,引导学生认识性染色体

新闻来源:新华社——苍南县破获一起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案:是男是女,鉴定准确率高达到99%,犯罪嫌疑人摸透了一些人求子急切的心态,非法为孕妇做胎盘绒毛细胞检查鉴定胎儿性别。被苍南县计生局联合公安等部门所查获,王某等三名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警方在调查过程中,有一个妇女生了个女儿,她很想生个儿子,当她怀孕第二胎的时候,就花很多钱去做胎盘绒毛细胞检查鉴定胎儿性别。这种方法是通过鉴定绒毛细胞中的什么成分或物质来确定性别的呢?引出染色体,同时教师展示:高倍显微镜下的人类染色体(男性和女性)。在学生细胞分裂知识的基础上提问:(1)它们是有丝分裂什么时期的照片?(2)在这两张图中能看得出它们的区别吗?怎么办?

学生积极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根据染色体的大小、形状和着丝粒的位置等特征,通过剪贴,将他们配对、分组和排队,最后形成的图像叫染色体组型或染色体核型。体现了该生物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特征的全貌。通过对人类染色体组型图的分析知道,人的l-22号染色体,在男性和女性中都相同,与性别没有关系,这些染色体叫做常染色体;另一类是在男性和女性中不同的染色体,与性别有关,这样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如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多媒体展示:电子显微镜拍下男性XY染色体照片。教师介绍:人类属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雄性个体是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用XY表示,雌性个体是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用XX表示。XY型性别决定在生物界中是较为普遍的性别决定方式包括所有的哺乳动物;某些种类的两栖类、鱼类;很多种类的昆虫(果蝇);一些雌雄异株的植物(菠菜、大麻等)。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发生的新闻,激发学生求知欲以及对这堂课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小品链接,探求新知,引导学生掌握性别决定的过程

教师介绍:在前面的案件中这个妇女做绒毛细胞检查就是利用胎儿的性染色体的不同来判断。她之所以非常想生个儿子,因为怕村里的人说她肚子不争气,没本事,生不了儿子。生男生女是由谁决定的吗?

组织学生观看小品《超生游击队片段》后师生共同分析:人的性别决定过程:受精的卵细胞将来发育成什么性别,取决于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的组成。当男性提供含x染色体的精子时,它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xx,发育为女孩;当男性提供含y染色体的精子时,它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xy,发育成男孩,因为女性只能提供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而男性可提供含x染色体或含y染色体的精子。教师追问学生,生男生女主要由谁决定?

学生了解人类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生男生女的奥秘在于卵细胞与哪种类型的精子结合。所以,男同学以后生不到自己想要的男孩或女孩,不能责怪自己的老婆。(补充: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类型还有ZW型,鸟类、某些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性别决定属于此种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诙谐的小品让学生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数据分析,认识现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在学生了解性别决定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生男生女比例是多少?(学生自然回答:1:1;多媒体展示表格1:2014年全国各地区性别比,表格2:2012-2015年苍南县出生总人口数性别比情况并介绍我国男女比例失调,0-4岁婴儿性别比近120:100。远超国际认同的最高警戒线107:100。自然情况下男女比例是1:1,但是我们性别比严重失调,就是因为像前面案件中的那个妇女一样选择性别进行生育。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育观念,同时教师讲解我国计划生育的相关政策,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与必要性。

设计意图:联系苍南和我国性别比例的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3.图文并茂,探求新知,引导学生掌握色盲的遗传现象

终于这个妇女得偿所愿鉴定结果是个儿子,果真生了个大胖小子。但是发现儿子分不清红色和绿色。你知道他得了什么病吗?师生共同活动:色盲测试。(恭喜你,你的视觉正常!)后教师分析:色盲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它与它的等位基因都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缺少与X染色体同源的区段而没有这种基因。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师要求学生分析一下在人群当中有关红绿色盲病的各种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可能性。

[来源:女性男性

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Y

表现型正常正常(携带者)患者正常患者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色盲检查及身边色盲案例意识到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巧妙提问,知识运用,分析色盲的遗传特点

在我们前面的事例中这个妇女和她的丈夫色觉都正常,生女儿色觉也正常,但是儿子色盲,请同学帮助她分析一下这次问题出在谁身上?师生共同分析出事例中妇女及其丈夫的色觉基因型后教师提出这个妇女至从发现儿子是色盲以后考虑这两个问题:(1)她跟丈夫如果想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多少?(当然这次不去性别鉴定,顺其自然)(2)她的这个儿子(患色盲)如果与正常女性结婚,还会不会生出患病的孩子呢?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分别书写出两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女性携带者与正常男性结婚、正常女性与色盲男性结婚)教师分析后师生共同归纳出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①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通过它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②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遗传图解分析遗传问题,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自觉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问题层层递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养成严谨的生物学思想。

5.归纳总结,课堂延伸,引导学生掌握自然界中伴性遗传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伴性遗传概念后指出除色盲以外,还有课本中讲到的血友病等其他一些伴性遗传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色盲伴性遗传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人类中伴性遗传现象,并运用生物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四、教学反思

本课以案例导学法为主导核心,运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为知识点的合理层递改善了多个细节,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反复的衡量和取舍中,笔者感到自己获益良多。下面说说自己的体会。

案例导学法应用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本身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这些细节方面我充分考虑过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多次作出修改,确保问题的跳跃度不会过大,巧妙得利用案例提出的问题,做到环环相扣,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为了三维目标的实现,我进行了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性别比严重失调的原因,大力宣传关爱女孩教育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同学们印象更加深刻,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协作、交流、表达能力和接受到情感的教育。当然,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这样必然会造成练习强度的不足等问题,但我们可以用多种形式的提问与活动去弥补,因为研究表明多形式多层次的刺激能更好地活跃大脑,在新课改路程上,在应试与素质教育的天平上,笔者希望殚精竭虑地去做个平衡点。

经过深刻反思,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1.讲人类红绿色盲症的时候,通过资料分析说明它是属于伴X隐性遗传,说明为什么这个致病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等位基因,需要讲清楚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在形态和大小的区别,这一点我本身是安排在讲解其基因型时做讲解,但实际教学时将它放到了最后总结其遗传规律时,感觉有点滞后。导致前面学生有点迷惑。2.在学生练习写出不同男女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时,我请了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并逐个讲解,当时如果请其他同学来分别讲评,参与度就可以更高一些。3.最后在总结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时,完全以红绿色盲为例加以分析,可能学生难以体会到普遍性和广泛性,如果能够展示其他同类遗传病的图片,学生的认知应该可以更为直观,也更能加深印象。4.深度不够,在课堂上,一直讨论的都是人类红绿色盲,而很少提到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应把知识水平提到这一高度上来。再有,应把课堂教学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去思考、讨论。从而得出结论,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标,让学生既得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中学32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