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都爱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都爱学习

姚艳玲

姚艳玲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马厂湖镇杭头小学276015

摘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古圣哲们便在《学记》中用一句话概括了学习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时过境迁,人们对“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的时代”“21世纪竞争的决胜力在于学习力”“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诸如此类描述“学习非常重要”的语句也早已耳熟能详,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学习的重要性深入人心的时代,“孩子不爱学习”却成为令许多老师和家长心烦意乱的问题。为什么?

关键词:学生学习力爱学习

有人说,是因为现在的物质丰富了,诱惑也更大了。其实不尽然。关于这个问题,有专家这样解释过: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成人有意无意地运用了大量的外部奖励来激励孩子,恰恰是这些举动在无形中挫伤了孩子们固有的内驱力,使他们失去了因为学习本身很有趣而去实践它的动力。简言之,那些不再热爱学习的孩子们缺乏了学习动力。

在此,我不得不由衷地感慨一句:动机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作为现代人类最重要的一种社会行为,学习自然无法逃避动机的影响。有智者说,孩子的错,归根结底都是成人的错。我们的孩子缺乏学习动机,归根结底也是我们做教师、做家长的错。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去寻找重新激活他们学习动机的途径,把对他们的爱变得更加理性而合理。

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之一。我们选择了她,就要用心做好她。正如约翰·斯贝克写过一首美妙的诗——《宛如被捕获的蝴蝶》中所描绘的,做一位触及孩子灵魂的教师,在他们内心深处播种一种对学习的挚爱。我一直本着这样的目标在努力,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对于学生学习动机方面的研究一直处在摸索的阶段。我也曾经困惑过,甚至绝望过,后来在摸索中通过事例看本质,透过本质联想自己,让我深层次地理解了动机是什么。我们班就有几个学生,作业不完成,上课不听讲,自习课上交头接耳,批评不管用,教育没效果,我又生气又苦恼又无奈。有时我就纳闷,都说一代不如一代,真是这样吗?真的是物质条件优越了,孩子就不努力了吗?还是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呢?或者是我的教育方式有待改进?每每和同事讨论起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是又气又急,慢慢地我们通过交流总结出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只要不是因为失去动力而导致的混乱,我们可以尝试采取下列反应之一:一、改变活动。二、改变环境。三、改变你呈现信息的方式。四、改变授课的人。五、改变工作环境。如果是因为缺少学习动机,就需要明白动机什么。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学生固有的内驱力,而外在动机是能够通过提供奖励和惩罚来控制行为的。而外在动机又分为积极的外在动机和消极的外在动机,比如只为了获得奖励而努力工作可能对学习不利,而庆祝则可以对学习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奖励实际上是在助长对内在动机的破坏。对动机的深层次理解让我想到我的一些错误做法。记得刚带一年级那会儿,学生纪律性太差,积极性不高,我天天一个头两个大,简直抓狂。后来急生一智,我就买了一个很大的棒棒糖,棒棒糖就放在前面,看看这一个星期谁各方面表现好就归谁。当时挺见效的,课堂纪律变好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了。殊不知我使用了消极的外在动力,我所谓的奖励具有市场价值,这样久而久之,会抵制学生的内在动力,这样学生就会有依赖性。幸好后来我没有再采取这样的方法。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经常为他们提供始终如一、明确而具体的反馈,他们需要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又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正如,埃里克·詹森所说的:“所有的心情都发生在行为之前——改变心情,行为才能跟着改变。”学生需要知道他们过去做过什么无关紧要的事,关键是他们如果改正都有成功的机会。有机会就有希望,希望是激励我们继续某一项目、继续我们工作和继续一段关系的核心。学生希望:在教师眼中,他们能获得成功。教师可以采用一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获得被认可感,即针对学生的功课,给予密集而具体的反馈——不是笼统的“做得好”,而是明确而具体的反馈。教师表示认可的另一种途径是:尊重学生,并且对待学生的言行前后保持一致。答应学生的事情要尽量做到,实在做不到要说明原因,尊重和信任是从一点一滴中建立的。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从而寻求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例如为了进入估算单元,我通过了解会发现孩子很喜欢弹珠,便带一瓶弹珠到课堂上,这样可以组织一场学生感兴趣的比赛——猜中瓶中弹珠数量的人可以获得一份奖励。奖励的方式,可以为他鼓掌,可以让同学们为他唱一首歌或者给个拥抱,一定不要是物质方面的。一开始便要求学生思考如何估算瓶中的弹珠数量。在这么做的过程中,教师利用了两种特别重要的情绪——好奇心与乐趣。有了好奇心,有了乐趣,学生的动机自然而然被调动起来,学习对于孩子来说就会变得轻松愉悦,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学生不爱学习,是令许多老师心烦意乱、焦头烂额的问题,因为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或学习动机不足。面对无心向学的学生,教师的努力往往只能是“对牛弹琴”。只要我们用心与孩子沟通,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用正确的方式或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相信,让学生都爱学习已不再是梦想,它正在慢慢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