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解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1

高职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解析

王翠萍

王翠萍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摘要:现代化建设中,国家实施了多次教育改革,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在高职教育中,高职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观念都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尤其是高职教师的道德修养,是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就高职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高职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的对策,以促进高职院校整体形象不断提升。

关键词:高职教师师德建设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中,高职教师师德建设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以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让高职教师成为学生的模范和榜样,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一、高职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1.教学风气方面:

在高职教育中,高职教师的教学风气具有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良好的教学风气,才能使教师队伍得到有效构建,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一般情况下,高职教师的师德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引导有着密切联系,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学校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有着重要关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确保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才能为高职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高职教师拥有良好的师德。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对教师日常工作出现的错误问题要给以正确引导,同时,开展教师师德研讨会和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提升高职教师综合素质修养,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长远发展。

2.学生观点方面: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全面、更真实的感受到教师的师德,并做出客观的评价。从整体情况来看,学生认为高职教师的师德没有很好的得到改善,部分教师无法得到学生的爱戴和青睐,致使部分专业课堂教学出现学生逃课、聊天、玩手机等现象,给高职教育水平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带来极大影响。因此,高职教育不断发展中,教师的师德建设必须作为学习管理工作的重点,以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为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师资队伍提供有力支持。

二、高职教师师德建设的相关对策

根据我国高职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来看,在实践过程中,应采取的对策有如下两个方面:

1.专业教师方面的对策:

作为专业教师,必须高度认识这个职务的重要,肩负起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重大责任,从思想和行动上体现高职专业教师的师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去阅读和寻找与专业知识有关的书籍,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范畴,同时,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现代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形成良好教学风气,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不断提高提供有力支持。

素质教育就是要开放学生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专业教师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会独自思考和创新,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以促进学生专业能力不断提高。

2.辅导员方面的对策:

现代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在高职教师师德建设中,辅导员要深入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沟通和交流,增进师生间的感情,让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主动提出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素质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明确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发散思维,开阔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高职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考核制度,以对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估,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高职教师的师德,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素质教育不断推广中,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只有注重实践,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辅导员要注意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以促进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拉近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对性格、行为和爱好等方面与众不同的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注重方式、方法的合理性,真正与他们的情感达成共识,让他们把班主任当做良师益友,才能帮助他们真正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三、结语

现代发展中,社会生产力对高科技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推动我国教育教学不断改革和创新,以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新课改要求下,高职教师师德建设,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提升高职教师整体形象,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何春刘晓兰高职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09,139。

[2]黄乐览黄伟萍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6,29-31。

[3]张涛新疆某高等医学院校教师师德现状及机制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

[4]黄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