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残余尿量增多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 1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残余尿量增多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貊丽娜尚小侠史盼

洛阳市中心医院康复科467000

排尿后膀胱内残留的尿称为残余尿,正常人的残余尿量为5~12mL[1],当残余尿>100mL时为残余尿量增多。脑卒中留置导尿患者在拔出导尿管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表现为尿失禁或尿潴留。部分患者出现能够自主排尿,但残余尿量增多,残余尿量增多将增加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本文对15例发生残余尿量增多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院康复科自2014年6月~12月收治52名脑卒中恢复期留置导尿患者,其中15名患者拔出导尿管后,能自主排尿,但出现腹胀。经腹超声波膀胱残余尿量测定或一次性导尿发现患者膀胱残余尿量>100mL。其中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63岁。通过护理干预,14例患者能够自主排尿,残余尿量<100mL,建立膀胱平衡,1例男性患者转入泌尿外科手术治疗。

2.原因分析

目前残余尿量增多的病因尚不明确,但与下列因素有关。

2.1心理因素:患者排尿时受心理因素影响,紧张焦虑等情绪抑制了排尿期膀胱逼尿肌的收缩,降低了膀胱-尿道压力差,使膀胱排空不全,造成膀胱残余尿量增加[2]。

2.2体位因素:患者在仰卧位、左右侧卧位或半卧位时排尿,膀胱残余尿量较直坐位多,直坐位下排尿膀胱排空更彻底,残余尿量最少[3]。

2.3年龄因素: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机体的代谢降低,生理功能衰退,膀胱肌肉的张力降低,逼尿肌的收缩力减退,容积增大导致残余尿量增多[4]。

2.4机体因素:脑卒中患者留置导尿的时间长,尿道痉挛、水肿、阻塞等因素使尿道的弹性和伸缩性下降,排尿时尿道内径缩小,造成膀胱残余尿量增加。

2.5环境因素:患者对住院环境感到陌生,且生活不能自理导致尴尬和暴露隐私等都使患者感到无法适应。

2.6并发症:引起膀胱出口梗阻和膀胱逼尿肌失代偿的疾病。

3、护理对策

3.1心理护理:排尿障碍患者心理压力较大,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心态给予解释和安慰,缓解窘迫及焦虑情绪,鼓励患者自排小便,树立自排小便的信心,同时做好家属工作,使他们协助患者自行排尿。

3.2提供排尿的环境: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私密的环境,可用屏风遮挡隐蔽;适当调整治疗时间使患者安心排尿。提供坐便椅,卧床的患者指导床上大小便器的使用方法。

3.3调整体位和姿势:酌情为卧床患者抬高上身或扶助患者坐起,尽量避免排尿姿势不习惯而致残余尿量增多。对需卧床的患者有计划地训练床上排尿。

3.4健康宣教:向其宣教尿潴留的危害,鼓励患者多饮水:饮水1500~2000mL/天,多饮水可以增加循环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使尿液生成增加,使膀胱有充盈感,有利于拔除尿管后顺利排尿。

3.5做好留置导尿的基础护理:在拔管前有计划的进行闭管训练,训练膀胱憋尿功能;给予尿管护理2次/天,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尿液返流逆行感染,定期更换导尿管;每3~4h做1次排尿动作,这样有利于锻炼膀胱括约肌和腹肌的收缩。

3.6诱导措施:患者排尿困难时可采取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阴部等以诱发排尿反射;用热敷法、按摩下腹部等以放松肌肉,促进排尿。

3.7其他治疗:若上述措施均无法解决患者排尿困难,可遵医嘱给予盐酸坦洛新、地塞米松,新斯的明等药物应用;采用针灸治疗,取穴中级、曲骨、三阴交等。

3.8残余尿量持续多者需予再次保留导尿或予间歇导尿。间歇导尿可根据患者自排尿情况及残余尿量确定导尿频率。残余尿量在400mL左右时,导尿4~5次/天;残余尿量为300mL左右时导尿3次/天;残余尿量在200mL左右,导尿2次/天;残余尿量低于150mL后导尿1次/天;当残余尿量<100mL可以停止导尿[5]。

4、讨论

脑卒中恢复期残余尿量增多的患者,由于尿液内积存的沉渣、脱落上皮细胞、细菌以及膀胱过度膨胀使膀胱壁变薄缺血和免疫力下降,降低了膀胱自身的抗菌能力,容易引起尿路感染,是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上诉各项护理对策均有利于减少膀胱内残余尿量,而间歇性导尿可使膀胱周期性扩张与排空,保护膀胱顺应性,帮助建立膀胱平衡,减少并发症,是目前最有效而且安全的治疗残余尿量增多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吴阶平主编.泌尿外科学[M].第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51

[2]孙福振,庞国勋,王振显.不同方法测定残余尿量的比较[J].河北医药.2010年2月第32卷第3期

[3]张丽芬敖丽娟郑琳.体位对脊髓损伤病人间歇性导尿后膀胱内残余尿量的影响[J].2011年27期

[4]羊慧君主编.实地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P285-310

[5]廖利民.神经泌尿学与尿动力学现状与进展[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5.25(9):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