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杨莹

杨莹(达州市达县人民医院四川达州6350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04-0285-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深静脉出现血凝块,而且多在静脉瓣膜上扩展,最后形成完全阻塞。此疾病不仅是引起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有并发肺栓塞(PE)的危险。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并危及生命。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发生的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观察,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效果满意。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8例,男5例,女3例,龄18-46岁,其中2例脑外伤,3例骨外伤,1例子宫肌瘤,1例人工流产,1例剖宫产。其中单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左侧5例,右侧1例),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1例并发肺栓塞。所有患者均无血栓病家族史,首发症状均为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疼痛,行走活动受限。8例通过溶栓,抗凝祛聚等药物治疗,患者临床症状伴其它均消失。

2护理

2.1一般护理急性期嘱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热敷或挤压患肢,以防血栓脱落。保持皮肤清洁,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屈度15°[1],使髂股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并可缓解静脉牵拉,避免膝下垫枕,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注意肢体保暖,观察患肢皮温,皮色及动脉搏动情况。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DVP最可靠的症状是下肢单侧水肿,测量双侧下肢大腿和和小腿中部的周径,双侧相差1cm即考虑有临床意义[2]。测量部位为髌骨上缘上15cm,下缘下10cm及踝上5cm,每日行患肢定点周径测量[3]。

2.2溶栓护理适用于病程不超过72小时者,常用药物为尿激酶:主要作用是将体内的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后者可水解血栓内的纤溶蛋白而达到溶栓的目的,维持约7-10天。早期应用有利于保护静脉瓣,减少静脉功能不全后遗症。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用药后观察有无出血征象。溶栓后患者不宜过早下床活动患肢,不能过冷,过热。

2.3抗凝药物的护理DVT治疗的关键是肝素量的调整。可防止新血栓的形成和已形成血栓的集聚。根据血浆实验室监测。如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及血小板记数,指导肝素治疗,使APTT保持在正常值的1.5-2.5倍[4]。通过其他检测值来确定有无出血情况。了解病人有无肝素治疗禁忌症,如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近期的损伤和手术。当疑诊DVT时应立即静脉给予5000IU。一旦确诊DVT按80IU/kg静注。继之以18IU/(kg.h)持续静滴。静脉滴注肝素时间一般为5d,注意肝素滴入速度不能过快。在开始治疗后的最初24小时内每4-6h测定APTT。根据APTT调整肝素用量。使之维持在正常值的1.5-2.5倍,3-5天内复查血小板记数。

低分子肝素比普通肝素较安全和有效,根据体重给药,不需要静脉注射和监测APTT或PT。但在开始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前同样进行血液的实验室检查。禁忌症是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病人或其他普通肝素治疗的禁忌症。尽管低分子肝素比普通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少见,但在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后3-5天内应监测血小板记数。同时注意观察其他并发症。

2.4肝素化后华法林用药的护理首次口服抗凝剂华法林,应在普通肝素或底分子肝素治疗后24小时内。与肝素重叠使用4-5天后,如果病人国际标准比值达到2.5时可停用肝素。华法林是维生素K依赖性抗凝剂,需要3-4天后才能发挥全部作用,要与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同时应用,初始剂量3-5mg,大多数病人应持续应用3—6个月,对有些复发性DVT病人或有持续存在的危险因素,抗凝时间应达12个月或以上。有研究表明[2],低剂量华法林治疗使INR达到1.5-2.0,对预防复发性DVT非常有效,而且不增加出血或卒中的危险。

2.5抗凝药物副作用观察抗凝药物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出血,因此在抗凝治疗时要严密观察有无全身性出血倾向和切口渗血情况。特别注意有无头疼,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迹象,呕吐表明有上消化道出血。同时注意便血和血尿。以及皮肤淤点和鼻衄。本组有一例出现伤口渗血现象,及时检测凝血功能,调整肝素用量出血停止,因华法林与许多药物和食物有配伍禁忌,应详细询问病史和用药情况饮食等,华法林有引起皮肤和其它组织坏死的潜在危险。通常发生在治疗后10d内。组织损伤一般发生在脂肪组织,如腹部,乳房、臀部和大腿。如出现皮肤颜色改变和青紫或疼痛,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抗凝药物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另一种可能的病发症是HIT,由于肝素的免疫反应引起血小板损伤,HIT在未曾使用过肝素的病人用过肝素后1-2w后出现。曾用过肝素的患者在24h内可出现症状。

2.6肺栓塞的观察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般血栓形成1-2w内发生,多发生在久卧后开始活动时,因此在血栓形成后的1-2w内及溶栓治疗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能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按摩,挤压或热敷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用力的动作,以防血栓脱落致PE,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可预防PE,使DVT后PE的发生率<5%[5]。肺栓塞的典型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本组有2例发生了PE,立即使患者平卧,高浓度给氧,避免作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给予抗凝溶栓治疗10天后治愈出院。

3小结

DVT的发病机制中静脉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公认的形成DVT的三大因素。而手术前后患者卧床时间长,姿势固定,肌肉张力降低,血流速度减慢,疼痛及手术刺激又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DVT的发病率更高,因此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尤为重要,防患于未然,在患者回病房后麻醉尚未消失即可实施被动肢体按摩及腓肠肌挤压,6h后进行伸足背,屈踝等动作。术后第2天可进行收缩腓肠肌,股四头肌练习4-5次/d,间歇配以被动挤压[6]。DVT形成后细致的观察与护理,药物的及时准确应用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台文霞.15例股青肿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4):211.

[2]朱建忠.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的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10.

[3]辛绍伟,齐加欣.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89.

[4]陈律,陆军.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8):448.

[5]钱水贤.下肢深静脉血栓致肺栓塞的防治[J].中华实用外手杂志,2001,21(5):266.

[6]陈廖斌,顾洁夫,等.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2001(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