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1

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申江霞

申江霞(林州市中医院456500)

【中图分类号】R6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9-0205-02

【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同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应及不良反应的比较,验证甲磺酸罗哌卡因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纳入病例分为四组,分别采用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0.298%甲磺酸罗哌卡因和对照组0.25%布比卡因,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的安全有效性。结果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的与其他各组比较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起效快、作用完善、不良反应少的特点,为临床使用的适宜剂量。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ASAⅠ~Ⅱ级,年龄18—55岁,体重50—70Kg,拟行上肢手术患者。男68例,女52例。入选者均无局麻药过敏史,无服用肝素类或凝血机制障碍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例,即观察组: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Ⅰ组),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Ⅱ组),0.298%甲磺酸罗哌卡因(Ⅲ组)和对照组:0.25%布比卡因(Ⅳ组)。

1.2麻醉方法  术前30分肌注苯巴比妥0.1g和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放健侧上肢静脉,监测ECG、HR和 SPO2。行肌间沟神经阻滞,采用周围神经刺激器进行神经定位,电流振幅为1mA,绝缘穿刺针接近神经时手臂肌肉收缩。当电流减少到0.3~0.5mA时,仍有手指屈曲动作时,证明已接近神经外膜,回抽无血液或气体,随机双盲法注入观察或对照组局麻药30ml.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注药后1.2.3.4.5.6.7.8.9.10.15.20.30.60min分别对感觉神经阻滞进行评估。感觉神经阻滞评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0分无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测定镇痛效果;使用针刺法评定感觉神经阻滞并记录起效时间(VAS≤4分),持续时间(VAS≤2分),消退时间(VAS≥4分);采用改良运动评级法(0级,无麻痹;Ⅰ级,不能曲肘关节;Ⅱ级,不能抬上肢;Ⅲ级不能曲指关节)评估上肢运动神经阻滞并记录

起效时间(BromageⅠ级所需时间),最大运动阻滞出现时间(BromageⅢ级所需时间),运动阻滞完全消退时间(Bromage评分恢复至0级所需时间);记录围麻醉期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切皮前静脉单次推注氟哌利多0.25mg和芬太尼0.05mg。

1.4统计分析  所测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进行方差和组间非配对t检验的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表1 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情况(min,-x±s)

与Ⅲ组比较:P<0.05

3结论

感觉运动起效时间Ⅲ组明显慢于其他三组,Ⅱ组和Ⅲ组比较无显著意义;持续时间Ⅲ组明显短于其他三组,Ⅱ组合Ⅳ组比较无显著意义。

四组中仅Ⅰ组出现3例呼吸困难,其他三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4讨论

罗哌卡因具有作用时间长、麻醉效果确切、感觉和运动神经分离阻滞的特点。(1)甲磺酸是有机盐类药物的常用化合物,能与罗哌卡因有机结合,性质稳定,结构牢固,由甲磺酸与罗哌卡因结合的盐其解离常数及比旋度与盐酸罗哌卡因相似。本研究结果表明,甲磺酸罗哌卡因运动神经的阻滞取决于其剂量和浓度,罗哌卡因浓度加大,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加快,持续时间延长,消退减慢。(2)就麻醉效能比较,0.2%甲磺酸罗哌卡因明显低于0.25%布比卡因,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则与0.25%布比卡因相当,其可能原因是布比卡因的脂溶性比罗哌卡因高,具有穿透粗大神经纤维Aδ的能力。从不良反应比较,只有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组出现呼甲磺酸罗哌卡因吸困难,可能与其高浓度,大剂量易引起膈神经阻滞有关;即使是0.596%也无毒性反应,可能与其毒性小,且本身可使血管收缩、减慢入血有关。0.25%布比卡因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可能与其浓度较低有关。

研究结果认为,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的与其他各组比较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起效快、作用完善、不良反应少的特点,为临床使用的适宜剂量。

参考文献

[1]杨瑞,秦秦,张昕.硬膜外腔罗哌卡因罗哌卡因的浓度及容量对镇痛效果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526-528.

[2]McClellanKJ.FauldsD.Ropivacaine:anupdateofitsuseinregionalanesthesia,Drug,2000,60:1065-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