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的护理齐琪琪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1

气管切开的护理齐琪琪

齐琪琪

陕西省人民医院急诊外科,护士,本科,710054

【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的护理内容及要点。方法:通过对本科室2018年2月至2018年12月30例气管切开患者的分析,针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提出的一系列护理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实施护理措施,并对此评价。结果:30例患者痊愈。结论:气管切开护理对于气管切开患者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气管切开护理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8年12月我科室收治的30例气管切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53岁。

结果

该30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和全面系统的护理配合气管切开护理的干预,出院时需要人照顾的患者有20例,生活能自理的患者有8例,植物生存的有2例。

护理

3.1基础护理

3.1.1保持适宜的病室18℃~22℃,相对湿度为60%~70%病室安静,减少人员探视,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开窗通风30分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感染。

3.1.2取卧位或者半卧位,若患者无禁忌应给予抬高床头15°至30°,保持颈部伸展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每两小时对昏迷病人进行一次翻身扣背,清醒病人鼓励并协助患者确保套管不发生移位的情况下翻身。

3.2气管套管护理

3.2.1妥善固定气管套管:准备一根寸带,穿过一侧气管切开固定孔绕过颈部,在颈部左侧或右侧打一死结[2],寸带松紧度适宜以容纳一指为宜,以免过松气管套管脱出,过紧影响患者呼吸。

3.2.2伤口护理:气管切开早期应密切观察渗血,渗液,观察伤口周围有无皮下气肿,感染等并发症;保持切口敷料及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切口局部保持清洁干燥,根据渗血及分泌物多少,敷料的清洁程度决定换药次数,一般每日更换一次,切口消毒范围要大,常规碘伏消毒三次,酒精消毒三次,使用Y型纱布垫至套管切口处,水胶体敷料贴至患者颈部,保护颈部皮肤,寸带绑死结固定,保持呼吸道通畅。

3.2.3气道湿化:正常的上呼吸道粘膜有加温,加湿,滤过和清除呼吸道内异物的功能。呼吸道只有保持湿润,维持分泌物的适当粘度,才能保持呼吸道粘液——纤毛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和防御功能,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道加温加湿丧失,纤毛运动功能减弱,造成分泌物排出不畅,因此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湿化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1]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的程度降低而升高。通常湿化方法有:加热湿化器,热湿交换器,雾化,气管内滴注。湿化液的种类有:1,无菌注射用水:低渗,保持呼吸道黏膜纤毛功能,主要用于痰液极度粘稠,严重脱水,高热患者;2,生理盐水:等渗,维持纤毛功能,较常用。但水份蒸发后在局部形成高盐环境,加重对局部的刺激和使气道黏膜失水,所以目前已不作为常规滴药;3,0.45%氯化钠:低渗,失水后接近等渗,局部刺激性小,目前较常用。持续气道湿化,吸入湿化气体可以保证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正常,湿化充分时,即使没有咳嗽反射的昏迷病人也会有有效的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确保呼吸道的通畅。

3.2.4吸痰护理: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首要措施,正确有效的吸痰可以避免气管套管堵管,改善患者呼吸。[1]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一手带无菌手套,吸痰压力通常调至40~53KPa,

选择适宜型号的吸痰管,快速,准确,轻柔的抽吸分泌物,禁忌将吸痰管上下提拉,一次吸痰不超过15s,如若分泌物过多,一次无法吸完,应进行过度换气或深呼吸后再进行。吸痰护理应掌握吸痰的时机,按需吸痰。当病人出现呛咳,有痰液的回动等明显指征时吸痰;上机病人排除管路扭曲等各种因素外,气道压力增高,峰压报警,根据波形判断;当双肺听诊时有痰鸣音存在时;血氧饱和度下降(肺功能正常时SPO2大于95%,老年肺病时,SPO2大于88%)时;需要鼻饲的患者要鼻饲前翻身扣背,充分吸痰后抬高床头,再行鼻饲时。

3.2.5煮管及拔管:当患者病情稳定,痰液减少时,金属套管内有内套管,取出内套管后清洗干净后,放于沸水中煮沸20分钟,一般每四小时或者六小时煮一次,达到消毒的目的。病程后期患者呼吸及咳嗽功能明显恢复时应尽早拔管,拔管前应先行堵管实验,经过24~48小时,无呼吸困难及缺氧的征向时,即可拔管。

并发症预防

4.1肺部感染:加强口腔护理,气管套管护理,做好气道湿化,吸痰,各种操作注意无菌操作[3],定时翻身扣背预防坠积性肺炎。

4.2压疮预防:要定时为病人翻身,骶尾部和其他骨突出部位经常按摩,铺气垫床,对于尿失禁或出汗多的患者,要经常更换床单,衣服;保持平整,干燥。

4.3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指导患者进行肌肉收缩训练,按摩四肢。

【小结】气管切开术是临床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科学规范的护理方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丽萍,多种气道湿化方法湿化效果的比较研究[J],护理实践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