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抗菌药物交叉耐药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1

警惕抗菌药物交叉耐药性

骆小花程军红

骆小花程军红(甘谷县人民医院甘肃甘谷741200)

【摘要】病原体对某种药物耐药后,对于结构近似或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也可显示耐药性,称之为交叉耐药。随着抗菌药物的应用日益广泛,细菌对一些常用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于那些应用时间越长,使用范围越广的药物,细菌的耐药性往往越严重。所以抗菌药物交叉耐药性应该引起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细菌耐药交叉耐药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9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6-0393-01

一、抗菌药物使用现状

1、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等药物在抗感染疾病中的广泛应用。

2、医疗机构按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使用抗菌药物,对列入抗菌药物一线的药物处方不受限制使用。

3、药店经营抗菌药物对患者合理使用指导力度不足,主要根据患者要求,提供服务,缺乏有效管制。

二、主要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主要靶位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细胞壁抑制细胞壁交叉连接

万古霉素细胞壁干扰新细胞壁亚单位的加入(胞壁酰五肽)

大环内酯类蛋白合成结合到50S核糖体亚单位

林可霉素类蛋白合成结合到50S核糖体亚单位

四环素蛋白合成结合到50S核糖体亚单位

氨基糖苷类蛋白合成结合到50S核糖体亚单位

………………

三、分级原则及细菌耐药

1、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要求,医疗机构按“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的分级原则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对延缓抗菌药物临床耐药性的产生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防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耐药菌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抗菌药物的长期应用,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从而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

四、分析讨论

1、从主要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看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与万古霉素作用机制相似,而细菌一旦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则有可能对万古霉素也产生耐药;“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相同,其药物间的交叉耐药行为将不可避免地存在。等。

2、在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中“阿莫西林、头孢拉定”、“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环丙沙星、洛美沙星、氧氟沙星”等药物都被划分为一限非限制使用药物,临床上都在大量长期使用,对一限药物潜在的交叉耐药性影响,考虑有所不足。

3、药店里抗菌药物的品种,制剂类型比医疗机构中的更多,却无经营品种限制,也无处方用量限制,百姓家里备存的抗菌药物一般都是从药店直接购得,自己凭经验使用,这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中的一大缺失,也是导致患者用药无效的重要成因。

五、结论

医疗机构对一线“非限制使用”药品也应严格监控,对其用法用量以及使用天数同样进行规范化管理。普通药店应严格履行用药指导义务并有用药警示书语标志,提醒和教育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决不能盲目、随意、超量、长期使用同一种抗菌药物,也不能随意更换抗菌药物,以免引起抗菌药物的耐药或交叉耐药。抗菌药物的耐药与交叉耐药应该引起所有与抗菌药物使用相关人员的警惕,所有抗菌药物不分类别都应得到合理使用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