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唐钦贵

广东茂名市电白春华学校唐钦贵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但中学数学是较为抽象、枯燥的,导致学生不喜欢数学,提不起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权威,一切听从教师安排,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学生的潜能、个性和创新精神被埋没,被抹杀.要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师生平等了,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学有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进行自主探索,从而开发其潜在的能力.下面试以一个课堂实录加以说明.

课题:初三几何——“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只见老师手拿两条笔直竹枝,一个红色塑料桶盖微笑地走上讲台).

师:同学们,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谁能上黑板演示一下,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生:我能!一片抢答声.

师:好.

(学生甲:上黑板用竹枝演示并得出了结论).

学生乙:老师,黑板上的答案错了,应该还有既不相交也不平行.

师:是吗?请各位同学当一回老师.

(学生有的点头说没有错,有的说错了,有的在冥思苦想,有的在讨论着).经过3分钟,各种各样的意见都基本统一了,归纳起来有两种:

师:刚才两位意见不同的同学,你们同意大家的说法吗?

生甲:红着脸,低头不语.

生乙:我知道了,这种应是相交的,因为直线可以无限长.

师:同学们,你们说对了,但甲同学也说得非常好,他的相交与垂直也有不同呀!垂直那种多么漂亮,象征正正直直地做人.(学生大笑).那么为什么你们说只有相交呢?

生丙:我是从两条直线的公共点来分类的,因为相交与垂直都只有一个公共点,所以就算一种.并且我以前的老师也是这样说的.(同学们又一阵笑声).

师:好!我佩服你的记忆力.

(这样,生甲也被生丙说服了.由于老师婉转纠正并恰如其分地表扬了他,刚才的尴尬荡然无存了.)

师:同学们,现把这个桶盖的周边看作一个圆,竹枝代表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你能说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呢?

(生丁:一个箭步上黑板演示着):

(生戊:自动请缨表达思路):

下面同学有的仿照老师,用笔筒代表圆,用透明胶代表圆,用笔、尺代表直线在桌面上摆弄着……经过了6分钟的思考、探索、交流,在12个学习小组中,有4个小组得出结论与教材分类一致的结论,有8个小组认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应分两类,而不是三类.

这节课由于老师一开始就与学生换位,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若能贴近生活,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创设数学情境,实施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例如,引用电影票揭示平面直角坐标的概念:当你拿到15排8号的电影票,在电影院你一定能很快找到自己的座位.票上给出的两个数字,一个表示排,另一个表示位.如果电影票上只有15排或只有8号,你能找到自己的确切位置吗?根据电影票的启示如何在平面内准确确定一个点的位置?请你设计一种方案.

这样揭示概念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训练变成生活的自我需要,从而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欲望.

在定理的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入中,设计“如图1A、B两村要在公路旁合建

一所小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

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方便交通,

决定建在公路旁,A村人希望建

在C处,B村人希望建在D处,

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村庄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以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走出课堂,引领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引领实践,就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回归生活世界,充分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在讲述“三角形中位线“时,组织学生去野外观察测量公路(或铁路)隧道的长度.

首先,教师提供问题情境,

指导学生实地观察测量,然后

回到教室相互交流收集到的信息,

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了解到的信息,

开展讨论,抽象出数学图形,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理解,明确已知和求解(已知:在△ABC中,M、N分别是CA、CB的中点,量得MN的长,求AB的长,如图2.)

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原理,可得AB=2MN,从而解决无法直接量得AB的长这个矛盾.

四、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由于家庭环境、文化基础、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参差不齐.因此,对学生不能一刀切,要允许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提问要顾及好、中、差各个层次的学生,有易有难,问题设计要从知识的增长点上着眼,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例如:在讲述“垂径定理“时,针对差生,我设计的问题为:如图①,直径CD与弦AB垂直相交于点E,则AEBE;针对中等生,我设计的问题为:如图②,半径OP与弦MN垂直相交于点E,则MENE;针对优秀生,我设计的问题为:如图③,在⊙O中,OE与弦AB垂直相交于点E,则AEBE.

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都学有所得,都有所提高.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