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 3

以人为本

陈迎九

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迁建设计

1设计目标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充分体现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以病人为中心的设计原则,所有设计和规划都以患者至上,为患者及家属提供舒适的、人性化的就医空间,为医护人员提供高效、安全、放心的工作场所。以医院为载体、以完善的医疗保险体制为后盾,以数字化医院为手段,改变传统的生病就医的观念,满足多元化的居民健康服务需求。

2组织清晰的流线

医院功能分区明确、流线顺畅、交通便捷。患者可轻松到达各个部门,同时明确区分公共走道、医务人员及住院病人走道。洁物供应、食品供应和污物运输严格区分。真正做到医患分流、洁污分流、避免交叉感染。

3院区位置

院区位于成都市新都区育英路东侧,基地北侧是城市规划道路,东侧为兴乐路,西侧为育英路,南侧与其它市政发展用地比邻。

院区用地呈不规则长方梯形。南北方向最长边约280米,最短边约278米;东西方向最长边约248米,最短边约230米。整个院区地势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最大高差约为2米。院区总用地面积66666.7平方米。

4场地条件及规划布局(详总平面)

将医院的功能区块合理布局,门诊、急诊、医技整体结合,门急诊医技综合楼和病房综合楼相对独立但又通过地上地下连接廊紧密联系。医院的主入口布置在基地西侧城市道路,主要考虑到现有城市道路的状况,门诊、急诊、医技呈弧线矩型后退道路几十米,形成了门诊入口广场。同时在基地的东侧和北侧分别设置了后勤保障和住院探视出口.住院区布置在用地北侧,高层主体为城市主干道创造良好的建筑形态。病房为南向布置。通过精心的设计,保证所有的病房均有良好的视线景观、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在基地东侧、南侧预留发展用地,并形成大面积的中心花园和水面景观.室外预留防灾区域,以备在遇有突发自然灾害时使用,从而使患者在获得最佳医疗服务的同时能够获得最好的心理治疗地埋式污水处理与垃圾房(分生活垃圾与医废垃圾)置于院区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液氧站位于基地东北侧,与病房楼及用地边界保持安全距离。

新都区人民医院迁建(新城医院)项目按照二级综合医院(参照三级标准)进行建设,新院将建成承担全区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中西医治疗、康复、技术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一期工程共设置病床708张。该医院规划有多层门急诊医技综合楼和高层病房综合楼(含感染门诊、行政办公、健康体检、科研学术交流培训、后勤保障、锅炉房、太平间等)及门卫、地埋式污水处理站、垃圾房(医废垃圾和生活垃圾各一个)、液氧站等建筑。

5建筑造型设计

将建筑造型设计基于“融入城市环境,丰富城市风貌,创新城市新景观”的理念,着力塑造富有独特个性的现代化、生态化的医疗建筑形象。紧密结合医院建筑发展动态,运用有限资金塑造平面布局合理、功能流线便捷、环境空间优美、医疗设施一流的智能化、生态化的“绿色”综合医院。整体造型设计简洁、直观。突出沿街建筑形象,用弧线形并富有韵律感的建筑造型塑造新型医院形象。医院建筑群落、石材、玻璃、金属、铺地和其他建筑组件色彩的运用,在巩固医院整体形象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玻璃和实墙灵活组合,成为贯穿整个院区的设计主题。

6规划设计

6.1出入口布置

在医院基地西侧的育英路设置医院主入口.在医院基地北侧规划道路设医院次入口.在医院基地东侧兴乐路设后勤物资出入口,承担医院的主要物流功能,同时也作为污物运送出口.通过时间上的错时管理,将后勤供应流线与污物流线在同一空间中得以分离。出入口功能明确区分,与相应建筑既联系便捷,又互不干扰。

6.2交通流线

医院内部道路均可环通,全院的道路网络完整,门诊流线、急诊流线、职工通道、住院探视流线、后勤供应流线,污物运出流线清晰。

医疗就诊流线:基地南侧设置主入口广场,作为人流和车流的主要集散中心。就诊车行流线由主入口进入后,到达门急诊医技入口;儿科和急诊急救可由主入口广场环路独立组织就诊流线,与门诊流线互不交叉影响。非机动车进入院区后,分散停放在各个出入口附近的停车场。另外在靠近急救入口处设置独立的急救车停车位,遇到紧急事件时,可以快速便捷的进入急救区。

住院探视流线:由北侧次入口进入院区,即可到达病房综合楼的住院大厅探视病员。门急诊医技楼和病房楼在底层和地下层用连廊连接,为病人和医护人员提供便捷服务。

6.3物流

外部后勤供应流线由基地东部出入口定期、定时、定线路作业。废弃物及污物流线夜间作业,可以很方便的进出医院的后勤区域。内部后勤供应流线由门急诊医技综合楼和病房综合楼在地下层用连廊连接相互联系.门急诊医技综合楼和病房综合楼均有专用电梯(客货梯)输送医疗物品,设备管线均通过门急诊医技综合楼和病房综合楼的地下长廊与地面层相通。

消防路线:应急时作业,消防通道环绕建筑物设置,并环通整个院区。在高层病房综合楼北侧和东侧分别设置消防登高场地.

6.4停车场设计

全院共有小型机动车停车位738辆。规划中将部分小型机动车位设在地下停车库,可停车221辆,在地面还设置了约517辆小型机动车停车位。在急诊北侧设置可停放4辆救护车的室外停车位。

非机动停车位设于基地主要出入口附近,可供500辆非机动车停放。

6.5绿化设计

总体环境设计贯彻生态化的设计原则,创造绿树成荫、幽静雅致的医院整体环境。规划后医院绿地面积达到近23500平方米,绿地率35%.

6.6建筑单体设计

一条贯穿南北的医疗街将门急诊医技综合楼分为西侧三层和东部四层两大块,并与基地北侧的病房综合楼通过地上、地下一层连廊无障碍紧密联系.

门急诊医技综合楼:

门急诊医技综合楼地下一层,地上共四层,是耐火等级为一级的多层建筑,设计门急诊量约1980人/日。门急诊医技综合楼为弧线矩型布局,主入口中间为三层通高共享大厅,左右各有三层二翼,北侧有连廊与病房综合楼连接。设计按使用功能为单位,划分楼层及分区,建立稳定的功能区域,避免不必要的穿越干扰。各类人群使用空间明确,努力创造出高效便捷的内部环境。

平面布局:

地下室平面:主要划分为小型车停车库和设备用房,停车库可停放221辆小汽车;设备用房主要包括:报警阀室、强、弱电间、送、排风机房、消防器材间、器械间等。

6.7底层平面

底层的中央是门诊医技大厅,正对主入口广场。门诊医技弧形大厅通透开放,宽敞明亮。大厅内设预检咨询服务,挂号、收费、中西药房布置在大厅的两侧。安保室和门诊办公靠近大厅布置。门诊医技大厅北侧医疗街分别通向病房综合楼和院区中心花园。急诊急救大厅面向院区主入口广场。设EICU4床,与抢救室相通,为挽救病人的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在急诊区域设置急诊观察室,共计观察床位18床。急诊急救区设计有急诊诊室(设置外科、内科、妇产科、眼科和耳鼻喉科),心电、B超、化验、洗胃、导尿、灌肠、换药等。在医疗街北侧靠近急诊区域设置门急诊输液区,方便急诊管理。底层中部为放射影像科及口腔科。底层南端设置为儿科门诊,自成一区,有独立的出入口,避免与其他病人的交叉感染,体现了对儿童的关怀。儿保科为独立单元,有独立的出入口。

二层设置外科,骨科、内科,妇科、产科、门诊检验、中心检验科、输血科、内窥镜中心、门诊手术等。

三层为超声诊断和功能检查科、中医科、肛肠科、针灸、康复理疗科、透析中心、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病案室等。

各科门诊均有独立的候诊空间,诊区候诊按二次候诊形式展开,一次集中候诊空间宽敞明亮,与二次候诊有机联系,形成良好的就诊秩序。医办相对独立,以达到医患分离,互不干扰的目的。各科诊室设计以单人诊室为主,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点,保护了病人的隐私。同时在诊室的尽端设置医护人员相互连通的通道,其功效为:相邻诊室的医生可以相互会诊,作为技术支持;相邻诊室连通可共享设备和其它资源;应对社会突发事件时保护医护人员健康安全的准备;为缓解某些“医-患”矛盾时应急的通道;改善和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环境条件,降低感染率。

四层为健康体检中心、信息中心、科研学术交流健康教育多功能厅、行政中心等。

门急诊医技综合楼中央大厅设三台医梯(从地下室至四层)、主通道南北两端各分设两台医梯(一~四层),以满足各层的不同人流,方便病人快速便捷地到达就医场所,为患者创造了一个轻松的就医环境,体现了一切为病人的宗旨。在东北侧设置一台污物梯(从地下室至三层),在平面北侧和东侧有污物廊相通。在大厅中部设置一台医护客货专用电梯,方便医护人员使用。为满足疏散要求,门急诊医技综合楼共设封闭楼梯间九座(含无障碍楼梯),其中有两座楼梯通向屋面.对于医疗建筑而言,水平交通必须是方便快捷、合理清晰的。门急诊医技综合楼各层的水平交通格局一致,。便于病人能够迅速确定自身在楼层中的位置。通过共享的水平交通轴线,将门诊医技科室串联起来,具有很强的识别性,使病人迅速对自己要去的方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有底层的连廊与北侧病房综合楼无障碍连接,方便门诊病人和医护人员风雨无阻的到达门急诊医技用房和住院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7病房综合楼

病房综合楼地下一层,地上主楼共十九层(不含设备层),总建筑面积40471平方米,建筑高度79.90~80.05米(室外地面至屋面),实际设计床位数为708张。病房综合楼为矩型+弧形布局,病区南向布置病房,中部及北侧安排医护用房.

8平面布局

地下室平面:主要划分为设备用房,设备用房主要包括::锅炉房、变配电所、发电机房、冷冻机房、热交换间、水泵房、空压吸引机房以及送风排风机房、消防器材间、污物存放等。

底层平面的中央是住院部大厅,与门急诊医技综合楼有连接廊无障碍相通.弧形大厅通透开放,宽敞明亮。大厅内设咨询服务,出入院收费,病区服务中心。药房布置在大厅的北侧。安保消防监控室靠近大厅东侧布置,有直通室外的出口。底层东端设置营养食堂,设专用餐梯送达各个病区;底层西侧为感染科门诊:分设发热与肠道,患者和医务人员分别有各自独立出入口。

二层:消毒供应中心、静脉输液配置中心

三层:手术中心:Ⅰ级3间、Ⅲ级8间、感染1间、麻醉室和术后苏醒室等。手术中心的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设缓冲区。三间百级手术室位于手术中心相对干扰最小的区域。手术中心的洁净物品通过消毒供应中心的洁物梯直接送达手术中心;污物通过污物廊,打包消毒后由污物梯送出。病人经换床进入手术区,医生经卫生通过后从医护专用通道进入手术区。手术室采用洁污双廊的形式,有利于稳定不同洁净度手术室的净化空气;有利于“医—患分流”,“洁—污”分流;在保证手术室净化空气的同时,体现出运行的经济性。

9设备层

四层:重症医学科ICU护理单元计18床(含隔离、负压)以手术部为中心,在其上层布置与其联系紧密的ICU,方便手术后病人的监护观察.这样的设计使建筑空间布置紧凑,交通联系便捷快速,使医生赢得时间抢救危重病患,医护人员降低工作强度,洁净物品减少污染机率,使手术部这个医院的重要核心部门产生更大的效益。

10五层至十九层各科室的护理单元

病房综合楼设六台病员医梯(两台从地下室至十九层、其余从一层至十九层)、一台医护专用电梯(兼用消防梯)、一台污物电梯(兼用消防梯)、一台专用餐梯(洁梯)和一台连接消毒供应中心与手术部的专用洁梯。为满足疏散要求,病房综合楼地下室至设备层每层设置四座疏散楼梯。主楼设置两座防烟楼梯间和两台消防电梯,均通向屋面。

本项目在2017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评选中获优秀工程设计(公建类)三等奖。本项目设计得到了上海市卫生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实景照片

鸟瞰效果图

1.门急诊医技综合楼;2.病房综合楼;3.门诊入口;4.急诊急救入口

5.儿科入口;6.住院入口;7.肠道门诊入口;8.发热门诊入口;

9.二期拟建建筑;10.地埋式污水处理及垃圾房

作者单位: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