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课堂文本对话的几种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设计课堂文本对话的几种方法

冯艳

关键词:文本对话方法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越来越注重以读为本,以学定教,注重通过设计文本对话,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

对话文本可以理解为披文得意、缘意学文。这个过程也被形象地描述为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由文本的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文本反复涵泳体味,让学生在领会语言文字之美、行文布局之妙的同时,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笔者从自己的教学经历出发,针对设计文本对话的方法谈几点看法。

一、紧贴文本旨意,大处着眼,细处设问

文本是教学的根本,是作者主体对社会生活客体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作者为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在行文时自然会有所经营、有所侧重,而进行系统的整体安排与架构。这些整体的安排与架构,既凝聚着作者构思文章的苦心,也传达了作者表达主旨的价值倾向,并以此引领阅读者领悟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阅读教学要把根?深深扎在文本的土壤中”,倾听文本发出的声音。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全盘把握,从大处着眼,在整体观照文本的基础上,找准突破口设问。设问要从细处下手,倾听关键字词句发出的声音,在字词句中品出韵味,就能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笔者在执教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时,通过研读文本感知到作者记录大雁归来,字里行间洋溢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的核心,是将大雁看作自己的伙伴,看作与人类相同的“自然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基于此种理解,把课堂文本对话的问题定为:课文题目中的"归来"一词改成"来了"可以吗?课堂实施过程中,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激起了学生们浓厚的谈论兴趣。学生紧紧扣住“归”字的含义,从大雁迁徙的习性讲到了利奥波德爱鸟、爱自然、爱生命的情怀,从而理解了本文呼吁人们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思想内涵。

笔者执教《驿路梨花》时提了类似的问题,“从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我们知道了全文围绕深山里的一间小屋来写,那题目是叫《驿路小屋》好,还是《驿路梨花》好?”学生在“小屋”与“梨花”的对比中,理解了平实表达与生动表达产生的不同的效果,以及一语双关、象征手法的妙处。

上面两例都是在文本旨意的引领下,从题目中的字词入手,引导学生朝深处或广处挖掘文本内涵,进行理性思考、感性品味,文章重难点自然明了了。

二、借助文本留白,设问拓展,激发想象

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一定的空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教师要关注课文中的留白,根据文本特点,设计拓展性的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补白”,以体会言外之音、弦外之意,这样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会更形象具体,更有深度。

课文《我人生中的重要抉择》是1998年王选在北京大学演讲的节选。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笔者发现这篇演讲稿中记录了现场观众的反应,但只有“笑声”“掌声”“长时间的掌声”这样简单的表述。笔者决定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文后,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掌声”和“笑声”去挖掘词语背后的深意。

学生找到第一段“我觉得我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掌声)。针对这次观众“掌声”,来想象观众在现场的反应,并推究观众产生此种反应的原因。有学生说,是因为王选自称“过时的科学家”,他直面现实的勇气博得观众赞赏;也有学生说,王选“努力奋斗”一生,取得骄人荣誉也令观众敬佩。“掌声”是对他功绩的褒奖。

学生在对话交流中,还体味到观众们的一次次“笑声”是王选善于调侃,语言幽默的有力证明。

在文中记录观众的现场反应是编者的有意安排,抓住“掌声”、“笑声”这个细处设计师生对话,是引导学跟文本的编者来了一次对话,让这个有意安排真正有了深层的意味。

三、抓住核心内容,由浅入深,步步追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教师在设计课堂对话时应直接指向文本核心内容,针对核心词语有梯度地逐步深挖,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就理解文章中心主旨了。

(一)、从题目中的核心词入手设计文本对话

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是由作者反复推敲斟酌而定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构思、情感、价值取向,它是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概括,抓住题目就抓住了打开作者思想殿堂的金钥匙。

笔者执教《庆祝奥林匹克复兴25周年》,上课伊时,板书“奥林匹克”四字,让学生谈它的含义,学生谈到“向上、力量、公平、和平、权威”等词。继而展示有关奥林匹克起源、终止、复兴、停办、复兴一系列发展历程的资料,然后请学生再谈“奥林匹克”的含义,学生谈到了“坚强”和“生生不息”这两个词。教师追问:什么叫“生生不息”?学生答:经历艰难困苦,生命永存。教师又问:从文本内容来看奥林匹克精神为什么能“生生不息”?学生找出文句并发言,最后得出结论:平和而有自信的青少年的支撑,人类发展的客观需要,人类的繁洐不息,这些都是奥林匹克生生不息的原因。从题目入手,层层递进地设问,本文的主旨就得以呈现了。

(二)、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设计课堂对话

关键词句可以是文章的起始句、过渡句、总结句,可以是文章的高潮部分,也可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是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感悟这些词句,就是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笔者执教《河中石兽》时,紧扣“笑”字设计文本对话的问题。首先让学生谈“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句中的“笑”的原因。学生自由发言之后提示,“要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可以结合上下文探究,此句中讲学家“笑”的原因可以从他笑完之后说的话来推究”。学生从下文“尔辈不能究物理”一句中的“尔辈”一词品出了讲学家嘲笑寺僧无知,并飘飘然自以为知的情味。

继而又问“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这句中的“笑”又是什么原因呢?提示学生,“要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可以结合上下文探究,此句中老河兵“笑”的原因可以从他笑完之后说的话来推究”。老河兵笑完说的话是:“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学生借助“凡”、“当”两字品出了老河兵因有长期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而对自己的判断充满自信的情态。

一个“笑”字的辨析,让两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眼前。抓住核心关键词展开课堂文本对话,能产生以一当十的效果。

四、切合学生实际,针对不足,提出问题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谁获取知识谁就是课堂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语文课堂自然应将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解决学生的疑难,让学生在享受语文乐趣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

以生为本的观点,要求教师在设计文本对话之前,要认真研究学生,高度关注学生既有的言语经验基础和语言发展需要;在充分理解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组织结构,根据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实际需要,重新组织和建构学习的内容。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文本赏析和写作表达中都有抓不住语言表达的细处的通病。面对文本资料,学生往往只是了解一下情节是否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是否新奇有趣,对语言是否细腻精妙不甚在意。在写作表达时则表现为堆砌大量平铺直叙的内容、语言平淡无味,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上都没有值得品味的亮点。

笔者在研读教材《壶口瀑布》后,发现这篇游记语言畅达、有韵味、耐咀嚼,作者体物细、绘景精。可以针对本文语言细腻的特点来设计文本对话,治疗学生读写不细的毛病。

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教师问:作者为什么把写作的重点放在枯水期看壶口瀑布呢?学生通过对比作者两次看壶口瀑布的经历,明白了作者雨季丰水期看壶口瀑布,因声势太浩大而匆匆离去,观察不充分。而枯水期则反之。由此,学生理解了充分观察是刻画细腻的前提。

继而问学生:在枯水期的壶口瀑布有值得一提的特色吗?学生在交流中发现,作者在枯水期游览壶口瀑布,得以走到河心,从独特的角度欣赏壶口的水与石、河与沟。学生于是理解了,无论何事、何物、何人、何景,只要抓住它独有的特色,就能写得细腻、鲜活。

以文本为依托,在品读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学习目标更明确,学生的理解落到了实处。

语文课堂上文本对话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对话教学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开放的、发展的教学佳境。为了让课堂对话更优质,教师一定要在备课时细读文本,与文本产生积极而强烈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引领学生理解、感悟,帮助学生提升。在教师的用心引领下,文本对话定能使课堂朝有价值的方向流动和生成。